致仁寿无夭横也。三王之代,国祚延长,人用休息。其人臣则彭祖老聃之类,皆享遐龄。当此之时,未有佛教,岂抄经铸像之力,设斋施物之功耶?《宋书·西域传》著名僧为白黑论,理澄明白,足解沉疑,宜观而行之。且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辄用余财,为无益之佛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元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欲寻老君之说,亦兴道斋之文,又用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选自《戒子通录》
【译文】
古人说:富和贵,是人所怨恨的。地位高贵,神灵就忌妒他太满,众人就讨厌他高高居上;家中豪富,鬼怪就会窥探他的住处,盗贼就会夺取他的钱财。盘古开天以来,书上有记载,凡德行浅薄、重任在身而能够高寿无灾祸的人,是没有的。所以范蠡、疏广这类人,能够知道满足,及早辞官,得免过失。史书里有关这方面的事很多。况且我才不及古人,而长期享受荣誉恩宠,地位越高就越害怕,受恩越厚就越忧虑。我以前在中书省,因病体虚疲惫,虽然始终努力不懈,但各种事务仍然有很多疏漏。我曾多次推荐贤才来替代我,而且每次都诚恳请求;天从人愿,竟然蒙恩让我辞去了相职。从此,得以快乐地游玩于田园湖沼,无拘无束,我这一世人生,也算满足了。田巴说:没有人能活到百年的。王羲之说,俯仰之间,就成了陈旧的遗迹了。这些话真对!
近来,看见许多高官显贵去世之后,子孙后代一旦失去庇荫,大多变得贫寒了,常为斗米尺布争执不休。这难道只是玷辱自己吗?其实也玷辱了祖先,不管有理无理,都受到了人家的讥笑。庄田水碾,都是为众人共有,大家都你推我让,不想去管,结果,弄到荒废。陆贾、石苞,都是古代有德行才能的人,他们预先将财产分派好,省得子孙发生争执,我静心想想,深为叹息。
从前大圣人孔子,母亲的坟墓毁坏而不修;梁鸿是位极有德行才能的人,父亲死后用席子卷着埋葬。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是当代才能智慧过人的人,他们通识古今,都有遗言,嘱咐薄葬。或穿洗净的常服,或裹一幅单层丝织品头巾,子孙都遵照去做了,至今传为美谈。凡厚葬的人家,都不明智。他们深受当时风俗的影响,看不清好坏,都认为奢侈厚葬是忠孝,而俭省薄葬是吝惜。到了厚葬者的坟墓被盗,戮尸暴骸,活着的人岂不是遭受到不忠不孝的讥讽吗?实在让人痛心啊!实在让人痛心啊!
况且黄帝的时候,父亲不葬儿子,哥哥不哭弟弟,因为当时的人都能善终长寿,没有短命横死的。三王的时候,享国长久,人们因此得到了休养生息。那时的大官,就像彭祖老聃等人,都享年很高。当时,没有佛教,难道这是抄经铸佛像的功力,摆设斋醮,布施财物的功效吗?《宋书·西域传》载有名僧的白黑论,说理清楚明白透彻,足可释疑解惑,很值得阅读和效行的。死是自然规律,凡人都难避免。佛经佛像又有什么作用呢。****开创的佛教,给百姓带来了弊病,你们都应当警惕,不要像那些不明事理的小辈后代那样,终身不觉悟啊。我死后,一定不要动用钱财,做毫无用处的佛事;也不要盲目献出自己的财物去追求虚无的福寿。道士以阴阳合一为宗旨,本来就无趋利竞争的教义,而没有学问的人羡慕僧家有利可图,把做佛事当作事业,为探太上老君的学说,也仿效佛教做斋醮祝文,用的是佛教的体例,离开道教的原义很远。你们不要受这种鄙陋的习俗的拘束,随便屈从家人的压力。你们将来死后,也要教子孙依照我的做法来办事。
王旦诫子不要坏“门风”
【原文】
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选自《宋史·王旦传》
【译文】
我家素有美好名声和清高德行,特别要注意的是节约朴素,保持这种门风,不得骄纵奢侈。我死之后,不得厚葬,不得把金银珠宝放在棺材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