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无论贵贱,都待之以礼,因为这个缘故,才能够有现在啊。听说你们在学俗人时行,有坐着接待客人的,有奔走于权势之门,有随便议论他人过错的。有的看见权贵家就显得敬重,看见贫贱人家就怠慢,这是人品低劣的表现,这也是立身处世的大错啊。你家自魏以来做朝廷大官,高祖以下就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职位显要,当时很少有人比得上。你们如果能够保存礼节,不奢侈,不淫逸,不骄横,不怠慢,即使不如别人,也足以避免让人嘲笑,足以成就名望了。我今年才七十五岁,自己知道还是有精力胜任朝廷官职的,之所以急于求退,就是想要让你们懂得得天下事应该知道满足的道理,使全家有个榜样,并非为了求取千年美名。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死后就没有遗憾了。
崔冏临终诫子不要傲侈
【原文】
夫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乘福舆者浸以康休,蹈祸机者忽而倾覆,汝其戒欤!吾没后,敛以时服,祭无牢饩,棺足以周尸,瘗不泄露而已。
——选自《北史·崔逞传》
【译文】
恭敬、俭省是福的车乘,骄傲、奢侈是一种引起祸患的机栝。乘坐着福舆能得到安康,踏着祸机即刻便有倾覆的危险,你们要经常引以为戒啊!我死之后,入棺时穿平常的服装,祭祀时不用杀猪宰羊的,棺木只须装得下尸体就行了,埋葬时不要让棺木露着就可以了。
李世民训子崇尚节俭
【原文】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耀日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故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选自《唐太宗集》
【译文】
凡贤明清正的国君,都有节俭的美德。荣华富贵,一统天下,全靠节俭来维护;智慧、聪明,全靠戒骄戒躁来取得。不因为地位高贵而傲视他人,不因为恩德广厚而居功。盖屋的茅草不加修剪,柞栎做的椽子不加雕饰,所乘舟车不加华装,所穿衣服不添花纹。土台阶不加高,肉汤汁不加调料。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憎恶荣华,不爱美味,而是要倡导清廉节俭,人君如此,所以民风也淳朴,家家户户都达到了可受封爵之德行,这就是提倡节俭的效果啊!
诫盈和崇俭,二者是荣辱的开端。奢俭取决于人,安
危决定了自己。耳目口鼻身的情欲收敛,就会美德远满;千种欲念攻心,就会招来灾祸。丹桂里的蛀虫虽小,终摧荣芳,朱火内的烟尘虽微,必阻凌云的火焰。由此可知骄奢决于人的意志,不节制就会意志倾颓;情欲加身,不遏制就要毁了自身。所以,桀纣放纵情欲,终酿成大祸;尧舜约束心志而福泽绵延,能不努力崇俭吗!
姚崇遗令诫子孙勿厚葬
【原文】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惫,虽终匪懈,而诸务多缺。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波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诚哉此言!
比日见诸达官,身亡已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惟自玷,乃更辱生,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至预为定分,以绝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息。
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
且五帝之时,父不葬子,兄不哭弟,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