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在于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在于懂得如何做官。
孟仁母教子避嫌疑
【原文】
(孟仁)为监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鲊寄我,非避嫌也。”
——选自《三国志·孟仁传》
【译文】
孟仁做鱼官的时候,自己能够结网捕鱼,他把捕来的鱼制成鱼鲊(如腌鱼、糟鱼之类),寄给他的母亲。他母亲不肯接受,把鱼鲊原物退了回去,并责备他说:“你当鱼官,却寄鱼鲊给我,怎么不避嫌疑?”
王翱诫子孙不要营私舞弊
【原文】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典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恡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句乃还第,婿竟不调
。
——选自《洹词》
【译文】
王翱当吏部尚书,以忠诚清廉为英宗皇帝所信任。他的第二个孙子凭借上代余荫,(没有经过考试就取得了监生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将要参加秋天举行的科举考试。这个孙子把从主管考务的人那里要来试卷的事告诉了王翱。王翱说:“论才学,你可以考中,我怎么会忍心阻拦你呢?如果你误中选了,则多占了一个名额,妨碍了一个贫苦的读书人中选。况且你自己有得官的路,何必要勉强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以希望实现自己的非分之想?”把试卷一把火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一个在京郊作官的人作妻子。王翱的夫人特别欢喜这个女儿。每当迎接女儿回家时,女婿都故意不让妻子回去,怨恨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掌握着官吏升调的大权,把我调回京城做官,那你也可以回到京城,早晚就可以侍奉你的母亲了。况且调我进京,就像摇落一片树叶那样容易,为什么固执不肯呢?”女儿把丈夫的意见告诉她的母亲。一天晚上,王翱的夫人把酒菜摆好,然后跪下把女婿的意见告诉王翱,王翱听了勃然大怒,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东西便向夫人掷去,把夫人的面部击伤了。他随即离开了家,住在朝房里,十多天后才回家。他女婿的调动竟没有成功。
郑晓训子一鸣惊人
【原文】
郑尚书谈泉公训子履淳曰:“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园,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选自《戒庵堂老人漫笔》
【译文】
刑部尚书郑晓教训他的儿子郑履淳说:“做事要有魄力,但考虑事情要细心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正直端正。志大才疏的人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有大才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也是不会有成就的。学习并非仅仅表现在能记忆、朗诵上,而是要能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如同亲自实践过一般。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当了丞相,韩信一出仕就当了大将。他们真是盖世雄才,但其才能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有志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一点。不然,世上能读书,能做文章而不善于做官做人的人是很多很多的。
杨继盛诫子处世之道
【原文】
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这样人哄你,便想我的话来识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远了他。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之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之气,勿使人受我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有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