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彼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者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选自《杨忠愍公遗笔》
【译文】
你俩还年幼,担心油嘴滑舌的人看见了,就要哄骗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用他心爱的东西送你,或以美色勾引你,一旦入了他的圈套,你就要上当吃亏,不但倾家荡产,而且使你无法做人。要是有这种人哄骗你,就要用我的话来识破他,凡是和你好而又不怀好意的人,就要远离他。选择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交朋友,肝胆相照,说话要算数,经常与他相处。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个好人,而不会堕落成一个下流人。
与人相处之道,首先要谦恭诚实。一起做事就不能躲避劳苦;一起饮食就不得贪图甘美;一起行走就不能选择好路;一起睡觉就不能抢占床位。宁愿谦让别人,不要叫人谦让自己;宁愿宽容别人,不要叫人宽容自己;宁愿吃别人的亏,不要叫别人吃自己的亏;宁愿受别人的气,不要别人受自己的气。人家对自己有恩德,自己就应当终身不忘;人家对自己有仇恨,自己就应当很快忘记。看见他人的长处,就应当赞不绝口;听见他人的过错,就应当闭口不谈。有人对你说:“某人感你之恩。”你听后就应当说“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这样,感恩者听到,他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厚。有人对你说:“某人恼火你,诽谤你。”你听后就应当说:“他和我平日相处得最好,怎么会有恼火我、诽谤我的道理?”这样,恼火我的人听到,马上就会解除怨恨。别人胜过你,就要敬重他,不能有傲视妒忌的心理;别人不如你,就要谦让他,不能有轻蔑贱视的用意。
彭士望诫儿婿“谦”“厚”
【原文】
今之少年,私相讲习,成一学术,或稚而儿嬉,或老而世法;或好名而争忌,或角慧而夸奇;或狎亵而成玩比,或怨谤而致寇仇:凡此数端,俱足以消磨岁月,剥削元气。所营在分寸之间,其失有千里之谬。长而能悔,去日已多,骋辔求归,为途已远,坐是灭没十八九也。
何如出门之初,即持履错之敬?人必求其胜己,言不畏乎逆心;恒自反其才之所不及,而无讳其力之所不能。以谦为基,以厚为城;宽为之居,坦为之行;无以爱憎败其德,无以智诈汩其灵;惟勉勉以求益,非汲汲于知名。夫是为之造小子
而成大人。
——选自《耻躬堂文集》
【译文】
现在有些少年,不从师治学,私下相互讲习,自成一种“学术”观点。要么幼稚如同儿戏,要么陈旧而剽袭成法;要么为争名而相互角斗嫉妒,要么为斗小聪明而自吹奇特;要么是相互亲近失体而成朋比,要么是相互埋怨诽谤而成仇敌。所有这些,都足以消磨时光,损耗精力。所谓“差之分厘,谬之千里”。这样久而久之,才觉得后悔想回头,但是失去的时间已经很多了,错误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耗费十之八九了。
以上过失,当初怎么就不能随即把握履霜之戒呢?交友必求胜过自己的人,听话不怕忠言逆耳的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才力不足,但又不隐晦自己的短处。用谦虚作为治学的根本,以忠厚作为待人的基点;居心常存宽恕,行事务求坦诚。不凭个人的爱憎而损坏自己的德行,不玩弄机诈而埋没自己的灵性;只求自己积德修业,不求个人急切成名。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年造就成有作为的成年人。
张履祥教子要忠信笃敬
【原文】
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傲慢,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
欺诈与否,于语言见之;傲慢与否,于动止见之,不可掩也。自以为得,则害己;诱人出此,则害人。害己必至害人,害人适以害己,人家生此子弟,是大不幸,戒之戒之。戊申春季书。
——选自《杨园先生全集》
【译文】
忠诚守信用,笃实有礼貌,这是一生做人的根本。如果子弟在家不尊敬、相信父兄,在学校不尊敬、相信老师和同学,欺诈傲慢,习以成性,而希望他读书明理,日后有长进,这是很困准的。
一个人是否狡诈,能从他的言语中了解到,是否傲慢,能从他的行为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