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的春天。飘零枯萎的时候,生生不已的气息常是大自然的主人,这就可以看出造化的本心。
【评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这段话,道出了生生之德,永不息止。老年一代消逝了,又有新生的一代继起,人只要尽了本身的责任,生死都只是其次的问题了。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雨余①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②;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③。
【注释】①雨余:雨后。②新妍:清新美好。③清越:谓声清能远闻也。礼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译文】雨后观看山色,景象就觉得更为清新美好;深夜静听钟声,音响格外显得清脆悠扬。
【评析】要有这种情趣,还在各人内心的修养程度,如套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要有禅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禅师的这种修养,又比这则所说的更高一层。所以,只有修养得道的人,触目才都能得到机趣。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①;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②;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③。
【注释】①意远:意思深远。②神清:神智清晰;③兴迈:意兴豪迈。迈,豪也。
【译文】站在高处可以使人心胸开阔,面对清流可以使人意念深远;在雨雪的夜晚读书,可以使人神智清晰;在山岗上伸展胸怀呼啸,可以使人意兴豪迈。
【评析】大自然界所蕴藏的资源,不论在人精神方面的需要也好,或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吾人肯放开胸襟以厚生,则何止有登高、雨雪、舒啸之乐?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①;心隘②,则一发似车轮③。
【注释】①万钟如瓦缶:钟,古量器名,一钟为六斛四斗,一说为十觯,万钟,形容财禄之丰厚;瓦缶,装酒的器皿,家家皆有,喻无多大价值。②隘:狭窄。③一发似车轮:毫发的小事当作车轮般大。
【译文】心胸旷达,则视万钟富贵就有如瓦缶;心胸狭窄,则视毫发小事有如车轮。
【评析】立身之要,莫如存心!古人形容心之为用,至卷之不过方寸,放之则弥六合。眼前的风和日丽或****,全在一念之间。是故七情六欲是吾人天生之性,而心念是吾人生生之德之根。做不做人,舍己何求?
要以我转物勿以物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①;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②。只以我转③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④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注释】①造化:谓创造化育也,与今言自然意义略同。淮南子精神:“伟哉造化者。”注:“谓天也。”②心体:本心。③转:运转。④莫非:无非、无不是。
【译文】没有清风、明月、花草、树木,就不成为大自然。没有七情六欲及其他嗜好,就不成为人心了。只要能以本身为中心去运转外物,不以外物为中心来役使本身,那么嗜好欲求无非是天机,世俗的人情就是理境(理法的境界)了。
【评析】圣贤教人,从来不谈如何斩绝七情六欲,而注重如何“符合人情”。所谓“符合人情”,当然以使物与我各得其所为目标。不过圣贤教人归圣贤教人,吾人明知而不能役物反为物所役,又有何用?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①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②万物;还③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④世间于世间。
【注释】①了:了悟。②付:付予。③还:归还。④出:超出,出越。
【译文】因己身而能彻底了悟自己一身的人,才能以万物来对付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能还天下给天下的人,方可入世而出世。
【评析】人无私心,才能让万物依其本性生发,而以“民
胞物与”,的胸怀,视天地为大家的天地,江山为众人的江山,于是乃能就有限之身达到彻底了悟的境界。有了悟之心的人,则虽身处人世,却与出世无异,丝毫不受外界、旁力的影响。
不可徒劳身心当乐风月之趣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①;太忙,则真性不现②。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③,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④。
【注释】①别念窃生:邪恶的杂念不知不觉地生起。别念,指邪念;窃,暗、暗中,表性态。②真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