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①,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②,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③,其臭味④不迥然③别乎?
【注释】①灌溉:浇水施肥曰灌溉。②冽:清香。③点染:即污染。④臭味:指世俗物欲之味。⑤迥然:远过貌。
【译文】山野的菜蔬不受人们的浇水施肥,野生的禽鸟不受人们饲养照顾,但它们的味道却清香而且甜美。我们如果能不被名利物欲所污染,和那些热中的人不就有很大的差别吗?
【评析】“世法”,指的是世间人们所追求的名利物欲。其实人生免不了有关“名利物欲”的活动,问题在于当与不当。顺乎自然地得到是当;自不量力地勉强追求是不当,这时心就被“污染”了。因此,体任自然之道无他,得宜与不得宜而已,也就是守分与不守分而已!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留连光景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①,亦吾儒之口耳②,释氏之顽空③而已,有何佳趣?
【注释】①物华:谓暄妍之景物。杜甫诗:“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②口耳:口入耳听,指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不过是口入耳听无益身心的教学方式。扬雄法言:“小人之学,耳入口出。”③顽空:躲避现实,冥顽不化。按佛教小乘谓万物皆空,只知本身出世修行,而不知普渡众生。
【译文】栽花种竹,玩鹤现鱼,也必须要对身心有所裨益。如果徒然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也不过是儒家说的口入耳听,佛家说的的冥顽不化罢了,能有什么好的趣味?
【评析】追求“美”是人生许多种活动之一,不过因各人修养的深浅,而有角度、层面之异罢了。如果自己一向在登山、钓鱼中追求“美”的享受,忽然勉强自己跟随人后去搜求古董,这种附庸风雅,真能获得情趣吗?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①;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②。若一失身市井驵侩③,不若转死沟壑④神骨犹清⑤。
【注释】①饶:丰足曰饶。②浑具:完全具备。浑,全,表性态。③驵侩:亦作驵僧,牙侩也。史记:“驵僧,曾两家交易者。”辍耕录:“今人谓驵僧者为牙郎,本谓之互郎,主互市之事也。”④沟壑: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溪谷也。指死无棺椁至填于豁谷的意思。⑤清:高洁的意思。
【译文】山林里的隐士,生活清苦但情趣很丰足;乡下农耕的人见识鄙陋,但纯真的天性完全具备。如果置身在市井中成为商人,不如死在荒野的奚谷谷,还能保有清白的精神和尸骨。
【评析】“市井驵侩”,应解释为“惟利是图,营营终身”的商人,而不是指所有的商人。这里在教人“宁为清贫,莫为浊富”;生活虽然清苦,但若心安理得,其中乐趣到底千金不能买到。如果为图富贵,抹煞人性,不义之得当然永无恬淡之乐。这里不在教人标榜“清高”,而在告诉人们“取之有道”的可贵。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①。此处着眼②不高,鲜不堕彼术中③矣。
【注释】①机阱:机关陷阱。②着眼:置眼,眼光所置。着,置的意思。③彼术中:指那些钓饵、机阱的圈套中。术,作圈套解。史记苏秦张仪列传:“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译文】不是分内的福分,没有理由的获得,不是上天安排的钓饵,就是别人所设下的陷阱。这时眼光不看得高远,很少不堕入那圈套中的。
【评析】“人为财亡。”人若不是为了不义之得,又何至于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非己分所有,无故而获,就是不义。古人说过:“天欲祸之,必先福之。”人在福、利当前时,如不认清义理,一步即无死所,可不慎哉?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人生原是一傀儡①,只要根蒂②在手,一线不乱③,卷舒④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⑤,便超出此场中矣。
【注释】①傀儡:木偶戏。鸡肋篇:“窟石雷子亦云魁垒子,作偶人以戏嬉舞歌,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亦有之,今字作傀儡,培翁杂说谓象古魁垒之士,故名。”②根蒂:在此指控制傀儡之机纽,即人之心体。根,植物体深入土中之部分;蒂,瓜体与瓜蔓相连接之处。③乱:不治、壤其秩序。④卷舒:犹言伸缩。卷,同“扌卷”,收藏的意思;舒,伸展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