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句话同样在告诉人,事情要到盖棺始能论定。任何一位声名狼藉、事业失败,已到山穷水尽地步的人,当初的本心没有是愿意如此的,将来也未尝不能东山再起,成功立业。同时,一位成就事业、行事圆满的人,如果晚节不保,也未尝没有身败名裂的可能。古人另有一句话说:“看人只看后半截。”这是极有道理的。立身处世,凡事确不宜言之过早,失于武断。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①,是富贵而贫贱其行②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③,而反炫耀④,是聪明而愚懵其病⑤矣,如何不败?
【注释】①忌刻:猜忌刻薄。②贫贱其行:谓行径如贫贱之人。③敛藏:收敛隐藏。④炫耀:光耀之貌;在此作向人夸示自己的长处讲。⑤愚懵其病:谓举止愚昧无知,实如短疵之人。
【译文】富贵的人,待人做事应读宽大仁厚,如果反而猜忌刻薄,是环境虽属富贵而行径却如贫贱的人了,哪里能够享有富贵之实?聪明的人,行事表现应该收敛,如果反而夸耀自炫,是才智虽属聪明而举止却如无知的人了,哪里能够不使事业失败?
【评析】富贵和聪明,均不足凭恃;居心仁厚,谦虚为怀,才是真正享有富贵、能用聪明的人。因为富贵而为人刻薄,不但终日处于猜忌不安之境,失去富贵之乐,更会失去周遭的朋友,到头来反而空虚寂寞;聪明而炫耀自己的才智,不但时时想借机表现,渐渐流于轻浮,更会失去周遭人士的支持,一旦被人识为无知,就马上使得自己的人生从此失败。人生所谓的“享”,在于精神能有寄托;所谓的“不败”,并不仅止于创业成功。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居卑①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②而后知向明之太霭③,守静④而后知好动之过劳⑤,养默⑥而后知多言之为躁⑦。
【注释】①居卑:位于低下的地方。②处晦:处在晦暗的地方。③霭:现、显露的意思。张籍送郑秀才归宁诗:“离琴一奏罢,山水霭余晖。”④守静:保持宁静。⑤劳:辛劳。诗小雅:“劳人草草。”⑥养默:修养沉默的心。⑦躁:不安静。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译文】位于低下的地方,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处于晦暗的地方,然后才知道面对光明太过显露。保持宁静的心情,才知道喜好活动太过辛劳。修养沉默的心性,然后才知道言语过多是不安静。
【评析】世俗虽然有“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说法,但若从“人生有限”的角度看,事事都必须等身临其境以后,才知道圆满的办法,未免太慢了些。如果我们平常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时,能够多方面去求获于心,使得自己的观点,客观周密、不偏执一隅,等到临事时,能以远大的眼光来加以处理,如此岂不是高度把握住短暂的生命?否则,再加上几个百年时光,也不够花在凡事都要摸索上面。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①;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②。
【注释】①脱凡:摆脱尘俗的杂念;②入圣:进入睿明的境界。圣,作深明、睿解。诗邶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译文】功名富贵的名利思想放得下来,就可以摆脱尘的杂念;道德仁义的赞美念头放得下来,才可以进入睿明的境界。
【评析】积极的人生,是把人性加以高度地发挥,使人生的意境不断地提升,这一来,人就必须忘我、忘私,摆脱世俗杂念,才能有这种明智的行为。所以,一切的功利思想,以及虚无的赞美,都不能占据心中,都必须从心中彻底扫除,不然,即使再远大的抱负都是假的,就是有朝一日真的能够位居要职,所作所为,也无非以自我为中心,谈不上进入壑明的境界。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利欲①未尽害心,意见②乃害心之蟊贼③;声色④未必障道⑤,聪明⑥乃障道之藩屏⑦。
【注释】①利欲:求利之心。②意见:意思和见解;在此指自以为是的意见。③蟊贼:此指祸源。蟊、贼皆禾苗害虫名。诗小雅大田:“及其蟊贼。”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④声色:指**之音与美色之类荒嬉娱乐的事情。⑤障道:妨碍的道德。⑥聪明:指闻见。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疏:“天之所闻见,用民之所闻见也。”⑦藩屏:犹言屏藩,原称为国家藩卫之重臣,在此则指最大之障蔽言。
【译文】求利之心不一定都能戕害本性,自以为是的想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