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①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②?从情识解悟③者,有悟则有迷④,终非长明之灯⑤。
【注释】①作为:行为或举动。②轮:**;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行宗记一上曰:“**者,摧业惑故。”③解悟:领会其理。法华经提婆品:“无量众生,闻法解悟。”④迷:惑、疑惑。⑤灯:法曰灯;佛家喻其长明之法如灯,遂谓其法为灯。
【译文】凭着心里一时兴趣做事的,随时做随时停止,哪里能有不退的意志?从一时的情感领会道理的,有领会就有迷惑,到底没有永远明亮的智慧。
【评析】人的感情,一定都随着所感受事物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系于对外物的观感,因此,所作所为一旦基于感情,那么情感一迁,原来的心意也就随着改变,当然随作随止。并且,当一个人以情感去观察事物时,所获得的结论虽能“有得于心”,但这只是形象上的印于心中,事物内里的精神并未得到,又哪能真切呢?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①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已之困辱②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注释】①过误:过错、差误。②困辱:困难、失势的意思。辱,失也。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注:“辱,失也。”
【译文】别人的过失错误应该加以宽恕,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可宽恕;自己妁困难屈辱应该加以忍耐,但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可忍而不顾。
【评析】大抵常人之情,责人太详而责已太略,这就是所谓“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实在不合情理。如果能以责贵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保全完美的友谊。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养性行德的根本;至圣孔子一生致力教人的,除了事上要“忠”以外,不过是待人要“恕”而已。因此,若想做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恕道。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能脱俗①便是奇②,作意尚奇③者,不为奇而为异④;不合污⑤便是清⑥,绝俗求清⑦者,不为清而为激⑧。
【注释】①脱俗:是说不染俗气的意思。幕府燕谈录:“范文正当为人作墓铭以示尹师鲁,师鲁言其脱俗。”②奇:特,异于寻常的。③尚奇:以奇特之行为贵。尚,贵的意思。④异:殊行曰异。欧阳修纵囚论:“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⑤污:浊,指不良的习性。⑥清:品性纯洁之称。⑦绝俗求清:和世俗隔绝以追求清高的品性。⑧激:激切,言论行为失正之称。
【译文】能够有超越一般世俗的想法就是奇人;故意以奇特行径为贵的人,就不能说是奇人而是怪人。不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是清高纯洁的人;隔绝人群而求清高品性的人,就不能说是清高而是狂人。
【评析】人的行为只要不尚奇绝俗,就是最可贵了。圣贤的大道,不在高不可及的地方,而在眼前自然的人性之处;人能在后天的环境中不忘修持,保住自然之性,在不能免于俗念物欲的人们眼中,就是奇人,就是高人。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①,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②;威宜自严而宽③,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④。
【注释】①浓:厚也。②惠:恩曰惠,就是恩德。③宽:宥,原宥。④酷:苛暴,在此指不近人情。
【译文】待人的恩德应该从淡薄渐至浓厚,先是浓厚然后转为淡薄,人就会忘去所受的恩德;要求下属的态度应该从严格渐至宽大,先是宽大然后转为严格,下属就会埋怨过分苛暴。
【评析】做人、做事要合情、合理。人实质是平等的,但在物质上则有上下之分;这种上下之分,又分出人的主从关系;在主从关系之下,就生出了恩、威事象,这时恩、成没有轻重,不得其宜,从者、受者在认为不合情理之余,怨恨之心会油然而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①,不息心②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③;意净则心清④,不了意⑤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⑥。
【注释】①现:显、显现。②息心:停止思虑。心,指思虑。③拨波觅月:即水中捞月,喻虚无缥缈,求而不得。④清:澄澈。⑤不了意:意念不能看破。⑥索镜增尘:在满布灰尘的镜前照自己的颜面。
【译文】心中没有杂念就会使本性显现,不停止杂念而要使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