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衲,原指僧所着之衣,在此指衣袍。③月侵寒毡:月光照入室内,连毛毡也生出寒意;亦喻得生活之情趣。
【译文】长满松树的山涧边,柱着手杖独自散步,站立的地方云雾围绕着破旧的衣袍。竹篁扶疏的窗户下,枕着高高的书籍入眠,醒来时照进来的月光为毛毡带来了寒意。
【评析】这里讲的是老来心性的修养。人一到老年,虽不能盖棺定论,但事业也不能再有多大发展,依常情常理已是必须退休的时候。但
一般老年心境,往往都是无可奈何的,这时就要随时在生活中找寻情趣,不使自己真的在寂寞中孤独地度过这段人生最后的时光。“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这种极美的情趣,不需要什么条件,任何人都容易获得,可说是老年最实在的一种悠闲而又不失于枯寂的生活。
存道心消幻业
**火炽,而一念及病时①,便兴似寒灰②;名利饴甘③,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④。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⑤而长道心⑥。
【注释】①念及病时:想到疾病时的痛苦。②寒灰:已冷的灰烬。③饴甘:甜美。饴,味甜的叫饴。④味如嚼蜡:言毫无滋味也。楞严经:“当横陈时,味如嚼蜡。”⑤幻业:即孽、罪恶的意思。业,梵语摩羯之意译,本造作之义;凡造作行为,不论善恶,皆谓之业;惟一般常以恶因业。⑥道心:议理之心。
【译文】**像火一般炽烈的时候,但一想到因此而病时的痛苦,欲念就像已冷的灰烬。名利的享受像饴一般甜美,但一想到死亡的结果,便有如嚼蜡似的毫无味道。所以人要经常忧虑疾病死亡,这可以消除罪恶而增长议理之心。
【评析】“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悠悠一世,终成甚人?试一思之。可为恸哭!”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百年不再,祸福无门而常相因而至,厚生则须舍退一步,除此别无良方。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①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②,自悠长③一分。
【注释】①宽平:宽阔平坦。②清淡一分:冲和使之淡薄一分的意思。清,在此作冲和解。③悠长:悠远长久的意思。
【译文】和人争光的道路是狭窄的。能退后一步让人,自然就觉得宽阔平坦一步。浓艳的事物,味道是使人易腻的,能清淡一分,自然就觉得悠长一分。
【评析】青年时期的心最是积极,积极上进原是好的,但和人作互不相让的竞争,则无一利而有百害,不是当时就两败俱伤,就是引来更多的后患,这在当今商场不乏例子可举。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渐进之理,人固然都希望事业能够飞黄腾达,但一下子爆发,即使不是一下子就幻灭,也显得头重脚轻,根基不稳,所以还是平淡中的发展最长久。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动乱
忙处不乱性①,须闲处心神养得清②;死时不动心③,须生时事物看得破④。
【注释】①乱性:进反理性。乱,作达、逆解。②清:冲和之气日清。苟子解蔽:“养之不清。”③动心:孟子公孙丑:“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忘动心有所畏也。”宋翔凤补正:“不动心即大学之正心,不为外物所诱,即心能正。”④破:开、释。
【译文】事情繁忙的时候要能够不乱了理性,必须在悠闲的时候把心神养得冲和。面对死亡要能够不产生恐怖之心,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把一切事物看得开。
【评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诸葛武侯身后留下的这句名言,可以证明武侯是一开始就有这种修养,因此隆中对策之后,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人想成就事业,平时的修养为先决条件;古人所留下的至理名言,绝非空话,只要我们原意照着去做,一定有受用不尽的时候。
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①,道义路上无炎凉②。
【注释】①荣辱:谓荣辱之心,即得失之心。②炎凉:谓炎凉之态,即人情冷暖的现象。炎凉,以气候之不常,喻人情之冷暖。梁简文帝倡妇怨情时:“含涕坐度日,俄顷变炎凉。”
【译文】退隐山林的高士没有虚荣得失的心理,重视道义的人没有对人厚薄的行为。
【评析】这道理非常浅显明白。一个人已把得失之事看开,哪里会再有表面上荣辱悲喜的心理?一个人以道义自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