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3章

第13章

使人心旷神怡,荡涤一身的尘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四时的变化,自然的景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孕育人类灵魂的所在,任何人只要乐于接近,那么无形中便会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有如脱胎换骨。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①,著一藜杖②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③,著一衮衣的朝士④,转添许多俗气⑤。固知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注释】①衮冕行中:高官群中。衮,天子礼服;冕,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冠;衮冕,在此指高官。②藜杖:以藜所

做的手杖。藜,藜之老茎曰藜,可截以为杖。③渔樵路上:指以劳力讨生活的路人。渔,指渔夫;樵,指樵夫。④朝士:谓官吏之在朝者。剑禹锡诗:“休唱贞元供奉曲,当年朝士已无多。”⑤俗气:凡庸不雅的质性。⑥固知:安知。固,安也。

【译文】达官显贵场合,有一位手拿藜杖的隐士,就会增加一分清高的风采。渔人樵夫之中,有一位穿着锦衣的官吏,反而增加许多不雅的俗气。可见浓艳就比不过恬淡,庸俗就不如清雅。

【评析】人的价值观来自周围的环境,世俗的眼光,让人追逐、鄙俗,而有求知上进心的人,则更喜欢风雅。与俗人相比,求知的人自然有品位,然而,如果一个人真正能明白为人处事修身的道理,则当流行坎止,淡泊更能表明志向所致。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出世①之道,即在涉世②中,不必绝人③以逃世;了心④之功,即在尽心⑤内,不必绝欲以灰心⑥。

【注释】①出世:对于人世而言,谓脱离俗界也。②涉世:经历世事也。韩非子:“涉世如此其汙。”③绝人:和人群隔绝。④了心:了悟心性。⑤尽心:自竭其心力也。孟子尽心篇:“尽其心者知其**,知其性则知其天矣。”⑥灰心:言心静之极也。庄子曰:“而心固可使如死灰手。”后人因谓遭逢失意事而不复思振作,曰灰心。

【译文】脱离俗界的道理,就在经历世事之中,不一定要和人群隔绝逃避世俗。了悟心性的工夫,就在尽自己心力之内,不一定要根绝一切物欲以使内心平静。

【评析】圣贤教人求道,是要人在立己之外进而立人,而不是仅止独善其身;道若不能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人生,是不成其为道的。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而天台德韶禅师的这首偈子,当能使你在修持中进一步认出本末。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①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②我。

【注释】①差遣:任使之谓也。②瞒昧:相欺隐瞒。瞒,匿情相欺。逸周书宝黄:“浅薄间瞒,其谋乃获。”

【译文】能把自己常置于悠闲的环境里,那么荣辱得失哪样能来差使我?能把心灵摆在安静的境界之中,那么是非利害哪样能来欺瞒我?

【评析】多少忧辱只因不甘寂寞。“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苏洵这段话在说闲静对于处世的益处,可以拿来在此一起细细品味。人心一向容易随着环境动摇,一旦不能静下,昏昧就随之到来,昏昧随身則做人做事鲜有不差失。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①;芸窗②中雅听③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注释】①云中世界:超逸如云的自在世界,即仙境。云,当形容词用,言超逸如云。②芸窗:书斋,芸能辟蠢,书室当贮之。按芸,即云香,多年生的香草,茎高一二尺;其下部则成木质,故古称芸草,亦曰芸树,实一物也。叶为羽状复叶,复开黄绿花,花叶香气皆强烈,闻数十步,自夏至秋不歇,置叶于书间席下,可辟蠢蚤,以其树皮或树脂杂诸香焚之,可薰衣去湿。③雅听:犹言清听。

【译文】在竹篱旁听到鸡啼狗叫,恍然有如置身在自在的仙境。在书房里静听蝉鸣鸦噪,才知道静中别有天地。

【评析】人若要在静中有一分生气。必须不为物摇。竹篱下悠然自适之际,“犬吠鸡鸣”惊回了现实,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保持我;芸窗中心游六合之际,“蝉吟鸦噪”影响不了一颗静修的心,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物我合一。这短短的30个字。真是把静的妙处写得淋漓尽致,真是足以使人乍见神往。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