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21章

第21章

生活,不要辜负了先人的辛劳。(祖宗祠庙两旁柱上的对联)

【评析】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为后代子孙着想,在古代无非是要他们读书以明理,耕种以养体,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便是使文化不至于坠落,使文明更向前推进。耕种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去发展我们的经济,使社会不致受贫穷所苦。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吗?先人的智慧与教诲,以现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满着睿智和评析吗?时代固然在变,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齐家先修身,读书在明理

【原文】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叫不高。

【注释】齐家:治理家庭。

【译义】治理家庭首先要将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处处谨慎无失。读书的目的是明达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劣。

【评析】“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连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个家庭呢?连一个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业,更别谈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之类的事了。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谐和美满就可断言,因为那是他最切身的,连最切身的事都弄不好,那么谈其他都是令人怀疑的。而家庭美满,主要在自身的修养。如果自己吃喝*赌,而想要管理一个家庭,使它幸福,那可说是以斧斫树,欲其开花,根本不可能。

读书的目的在变化气质,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读书人的言行却不及普通人,这是因为书未读进心中,却又为物欲蒙蔽所致。就事理而言,读书人见识要高,高不仅是指对事情的知识要懂得多,可以深入其弊而加以改善,可以立举其要而加以实行,更重要的是能“高而望远”。读书人对事情要有远见、广见,而不可短视、窄视,要顾及大众的利益,而不可只为一己私利。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

【原文】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吻;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注释】求备:追求完备。

【译义】追求完备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评析】追求完备要看面对的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粟,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的**,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是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是攀向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则是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的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也应善于运用,在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至于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学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上,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有真涵养才有真性情

【原文】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注释】真性情:至真无妄的心性情思。真涵养:真正的修养。

【译义】要有至真无妄的性情,下定先要有真正的修养才能达到:要写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见识。

【评析】人生下来,性情本是至真的,纯然无杂的。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环境未必如此纯然无杂,因此,原本至真的性情,便逐渐淹没而不显。等到成长以后,经过许多苦乐的感受,才逐渐感到许多选择都非真心所愿,于是返观于心,赶忙将它从尘土中掏出,洗净擦亮,藏之于怀,再也不让它沾上一点灰尘。

从自觉苦乐,到返观于心,甚至再度找回,牢牢把握,这些都是后天的涵养功夫。未经历练的天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