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23章

第23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原文】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注释】公子荆:《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赞美卫公子荆,不但知足而且善于治理家产。齐景公:《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匹,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自兴:自我奋勉。

【译义】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一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为之而奋发。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为忠臣。

【评析】公子荆善于治理家产,最初并没有什么财富,但他却说:“尚称够用!”稍有财富时就说:“可称完备了!”到了富有时,他说:“可称完美无缺了!”在这段由贫至富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致力生产,并抱着知足的态度,所以贫能安贫,富能安富,始终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齐景公养马千匹,死了以后并没有值得百姓称赞的美德;伯夷叔齐不肯食用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而人民却争相称道。可见一个人“富有”或“贫穷”,不在财富,而在道德。其实,读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学习,贫者也可以学习。阅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勤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齐爱财,接受周赐予的厚禄,终究不能成为义士。如果伯夷叔齐惜命,也一定不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古时的忠臣义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

【原文】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之理也。

【注释】痨疾:今言肺结核。

【译义】常见勤勉刻苦的人绝对不会得痨病,而显名闻达之士往往是穷苦出身,这也可看成是盈则亏、消则长的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评析】月盈则缺,缺尽而满。季节也是如此,夏天生机到了极盛时,便要走向秋冬的凋零,凋零到了尽头,又可迎向春天的生机。勤苦之人绝无痨疾,乃是因为其外在肢体不断消耗,因此,内在生机便源源不绝,正如月之由亏缺走向盈满的阶段。享乐之人四体不勤而犹进补,反而断了内在的生机,由内起了死意,正如月之由盈满走向亏损的现象。

显达之士出于寒门,因为寒门无所有,是向上弥补的结果;富门出孽子,因为富门无所缺,是尽量消耗的缘故。《易经》上否极则泰来,既济之后则为未济,都是综合自然现象而归纳出的人事道理。如果不走上盈满,就不会走上亏损之路;如果始终保有未济的心情,就不会有既济之后的“初吉终乱”,这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来决定的。人心可以决定事情的变化,而事情往往要看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

肯下人,终能上人

【原文】欲利己,但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注释】下人:屈居人下。

【译义】想要对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能够屈居人下而无怨言,终有一天也能居于人上。

【评析】很多事情所图谋的和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恰好相反。欲利已而反害己,乃是因为人人都想利己,而利又未必能满足每一个人,因此,在利之中必有许多争斗,人们常在未蒙其利时便已先受其害,或者已得其利,而祸害随来。因为要将可争斗的“利”纳入怀里,必然就要承受争斗。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前一句便是“肯下人”的意思,后一句便是“能上人”的意思。反过来说,“不肯下人,终不能上人”。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房岂有不打地基的?不挖地基而盖的楼房,终禁不起风吹雨打而倒塌。如果不肯打下坚实的基础,好好学习,凭什么本领爬得高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成功的,那些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由低处经过了千辛万苦才爬到高处的?挨不住的早就下来了,还谈什么成功呢?

大孝单称虞舜,英才独颂周公

【原文】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

【注释】克孝:能够尽孝道。

【译义】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