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知所云”引申为成语,原本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也不知该说些什么;现在则多用来比喻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得不到要旨。
不寒而栗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寒:寒冷;栗:发抖。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少年时曾和别人一起做过盗贼。后来因为他的姐姐义姁(音xǔ许)是个医生,给王太后看病,得宠于王太后,义纵便因此做起官来。他在上党郡做了一个小县令,后来当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南)太守。他每到一地做官都施展他的“酷才”,轻罪重罚,肆意残杀老百姓;同时他还用计除掉了地方上个别不听自己招呼的土皇帝,所以当地有些豪绅贵戚对他也有几分畏惧。义纵升任定襄太守后,他一到任,就把监狱中重罪轻判的二百多人严加管制。同时还把私自入狱探望犯人的二百多人,以“企图为犯人解脱刑具”的罪名,与犯人一起定了罪,判处了死罪。一天之内便把这四百多人全处死了。消息一传开,“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意思是说:定襄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个个胆战心惊,那些不法的豪绅和官吏也不敢相互勾结起来闹
事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比喻极为惊恐的神态;或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闻之见之心惊胆寒。
不学无术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霍光传》。术:技艺,本事。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西汉时候先后经历了三个皇帝的大臣。他的同父异母哥哥就是西汉著名的将军霍去病。汉武帝时,霍光曾被任为车都尉、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年纪幼小,他与桑弘羊等人同受汉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废,再迎立宣帝。
霍光,前后二十余年在汉王朝任要职,他在辅佐幼年的皇帝时,安定国家,特别是主张轻徭薄赋,对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都起了好的作用。但是,他居功骄傲,抓权专利,引起了很多人的怨恨。他辅佐八岁的昭帝时,一人独揽大权,一切政令都由自己决定;宣帝即位的那天,前往拜谒祖庙,霍光同行,宣帝吓得就象芒刺在背。自昭帝以来,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还有霍光的女婿、外孙这些亲戚都在朝廷里做了大官。大臣们有公事,先得请示霍光,然后才能奏明皇上。霍光每次上朝,皇帝也总得对他虚心得不能再虚心,恭敬得不能再恭敬,才算没有事。他位高权重,却又正象《汉书》的作者班固所说的。“不学亡术,暗于大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肯读书,没有真才实学,不明大义,缺乏深谋远虑。所以,他死后仅三年,宗族即被诛。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不学无术”这个成语,原指不读书不学习,便没有知识和本领;现多用来形容既没有学问,又没有本事。
不自量力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量:估计,估量。
息国和郑国,是春秋肘候两个毗邻的国家,同在现在我国的河南省中部地区。相比之下,当时息国弱小,郑国比较强大。在公元前712年前后,两国发生了一些争执,息国的国君却不问青红皂白地硬要去攻打郑国。
消息一传开,就有人断言:“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这样一来,息国要灭亡了。因为息国国君打这一仗有五个错误:一是没有考虑自己这样做究竟对不对;二是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力量的大小;三是不同周围的邻国联合友好;四是没有讲明白自己要出师伐郑的道理;五是没有分辨清罪过在谁。有了这五条错误,要打败仗,完全是意料中的事。
结果,息国确实被打得大败。没有过多久,便被楚国趁机灭亡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申出“不自量力”或“不自量”这个成语,比喻盲目自大,不能量力行事;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不稼不穑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魏风·伐檀》。稼:播种;穑(音sè色):收获。
《伐檀》这首诗,是春秋初期魏国人的作品。
魏国,是在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小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公元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以其地封给晋臣毕万。战国时魏国的统治者,便是毕万的后代。
西周时候的魏国,北与晋国相邻,后来秦国向东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