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领土,占领了西周王畿故地,魏又西与秦国接壤。因此,魏国这样的小国,就常常受到晋、秦的侵夺。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统治者既要加强防务扩充军备,又不肯克制自己的奢侈生活,因而就日益加重对人民群众的经济剥削,奴隶们反对剥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有一天,在一个倚山傍水的庄园里,一群担负着繁重伐木劳动的伐木者,一面在给主子砍伐檀树制造车子,一面又联想到主子一不种庄稼,二不打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心中非常气愤。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发出了责问的呼喊,愤怒地进行嘲笑和斥骂。后来,有人把这些记录下来。《伐檀》这诗就是这么来的。这首诗分三章,共二十七句。各章写作的层次和意思都相同:先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再写对主子的愤恨和责问;最后用反语揭露剥削者的寄生虫的本质。这首诗的第一章的九句是: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木的声音;伐:砍;檀(音谈):檀树,木质坚硬,可作车料;置:放;干:河岸;涟(音lián连):风吹水面漾起的波纹;漪(音yī依):语助词,同兮,啊;胡:为什么;禾:粮食作物;三百:形容数量之多,不指确实的数字;廛(音蝉):通缠,捆的意思;狩(音shòu兽)猎:泛指打猎;瞻:望见;尔:你,指剥削者;庭:院子;县:同悬,挂;貆(音huān欢):兽名,獾子;彼:那些;君子:泛指剥削者;素餐:白吃饭。
诗的大意是:一群担负着繁重劳动的伐木者,坎呵坎呵辛辛苦苦地把一根根檀树砍伐下来放在河岸边。微风吹拂河面泛起微波的清流自由荡漾,联想到自己在主子皮鞭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不由得怒火燃烧,愤怒地责问道:你们既不播种又不收获,为什么还要拿去那么多的粮食?你们没有去打猎,为什么在你们的庭院里悬挂着獾子?你们这些寄生虫啊,是不会白吃饭的。
后来人们把“不稼不穑”引为成语,用来比喻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不耻下问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不耻:不以为羞耻。
春秋时候,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ǔ语),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死后,卫国国君要表彰他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按照古代的谥(音shì事)法授予他一个与此相应的谥号为“文”。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值不得这么去赞扬,于是去问孔丘:“老师,孔文子为什么就能称之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聪敏而又能虚心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辱,这样的人,都可以给予文的谥号。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比喻要乐于向下级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用来形容虚心学习,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不塞不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愈《原道》。塞(音sāi腮):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
韩愈在仕途生涯中,在政治上是反对藩镇割据的,在思想上是尊儒排佛的。在官场中,他曾两次遭贬,也无不与此有关系。为了阻止佛家和道家学说的传播,他曾写文章用水和走路作比喻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是说:对水来说,没有堵塞,就没有它的流淌;对走路来说,没有静止,也就没有行动。这也就是说,韩愈认为,不坚决地阻止和反对佛家和道家学说的传播,儒家之道就不能畅行无阻。
后来,人们就分别把“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引申为成语,原指不把这个堵塞,就不能让那个流行;现多用来比喻不破除旧的东西,新生的事物就难以顺利地发展起来。
不鼓不成列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强大的楚军在涿谷(《左传》作泓水,今河南柘(音zhè这)城县北面)遭遇,双方准备大战一场。宋军先赶到一步,已经摆开阵势,楚军正在忙忙乱乱渡河。这时,宋国的右司马子鱼一见,这是一个克敌制胜的好机会,就向宋襄公建议说:“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意思是说:楚**队比我们多,两军相比,楚强我弱。现在趁楚军渡河之际,抓住战机,发起猛攻,我们就能以少胜多,楚军必败。
一向信奉儒家教义,讲究“仁义之师”的宋襄公晃了晃手,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