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6章

第6章

与关羽决一死战。关羽得知,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大怒云:“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耶!”关平见父大怒,便以身相代去战庞德。庞德、关平大战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关公见此,怒不可遏,横刀出马来战庞德。庞德亦纵马舞刀来取关公。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魏、蜀双方皆恐大将有失,急令鸣金收军,二将各退。

庞德归寨,对众人道:“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关公回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关平恐其父有失,便对关羽说:“俗云:‘初生之犊不怕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关羽不听劝告,次日再战庞德,结果负伤归寨。

后来人们用“初生之犊不怕虎”比喻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的年轻人。现在多用于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楚弓楚得

《孔子家语·好生》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楚王带领兵卒侍从外出游玩。野外风光,山清水秀,甚是宜人。他们来到一座大山面前,只见花草葳蕤,林木蓁蓁,鸟雀和鸣。楚王立即传令停止前进,上山围猎。楚王一行在山中尽情射猎,乐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待他们兴尽而归时,楚王发现自己带的弓不见了;侍从得知,慌了手脚,急忙要去寻找。这时楚王对侍从说:“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意思是:“算了,楚人丢失了弓,还是楚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知道此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不够开阔,为什么只看到楚国人而看不到天下人呢?为什么不说人失了弓,人得之,而一定要说楚人呢?

后来人们把“楚人失弓,楚人得之”说成“楚弓楚得”,用来比喻虽丢失东西,但拾得者不是外人,而是自家人。

穿井得人

《吕氏春秋·察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自家没有水井,用水要到远处去担。因此,他雇了一个人,每天专管担水。后来他觉得这样很不方便,就请人凿了一口井,辞退了专门担水的雇工。邻近的人见丁家的雇工多日不到远处担水,觉得奇怪,就问姓丁的:“你家为什么不到外面担水了呢?”他回答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我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听话的人没有弄清楚丁氏说话的意思,就当作一条奇闻到处传说:“丁氏穿井得一人。”(意思是: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到处都轰动了,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去了。宋国国君觉得这是一件怪事,就派人前往查问。丁氏回答说“得一人使之,非得一人井中也。”(意思是:我挖了井,取水近便,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并没有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后来人们用“穿井得人”比喻消息相传有误。

垂头丧气

《新唐书·宦者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各地藩镇自拥兵权,不听朝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当时北方有两个势力最强的藩镇:一个是在今陕西地区的李茂贞,另一个是在今河南一带的朱全忠。两人为了争夺傀儡皇帝唐昭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在京城长安,臣僚也分成两派:一派以宦官韩全海为首,站在李茂贞一边;另一派以宰相崔胤为首,以朱全忠为后台。

李茂贞的根据地离长安较近,早已通过韩全海之手操纵了朝中大权。朱全忠大为不满,经过充分的准备,以崔胤为内应,率领大军,直袭长安。韩全海等无力抵抗,慌慌忙忙地劫持唐昭宗逃往陕西凤翔李茂贞处。朱全忠乘胜追击,大举进攻凤翔。李茂贞与朱全忠交战,接二连三地吃败仗,只得与朱全忠讲和。这时韩全海等人最感难堪,他们“自见势去,计无所用,垂头丧气。”后来,李茂贞被迫交出了昭宗,这场内战才告结束。

后来人们用“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公孙丑问孟子:“梁惠王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梁惠王这个人是不施行仁政的啊!”公孙丑又问:“老师,你这句话怎样讲呢?”孟子给他解释道:“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常常驱使他所不喜爱的百姓去作战,使他们骨肉糜烂。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恐怕不能取胜,便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即贵族)去战。这就叫做把不喜欢的东西(战争)强加给他喜欢的人,这难道叫‘仁’么?”他叹了一口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