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时代,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土地相互混战,所以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公孙丑说:“这样看来,春秋时代的君主没有一个好的!”孟子说:“有的君主好一点,可惜太少了。”他停了一停接下去说:“这就是我要大力宣传‘仁政’的原因啊!”
后来人们引“春秋无义战”来表示非正义的战争。
春蚓秋蛇
《晋书·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梁朝的萧子云,自幼喜欢书法。他的书法虽出于近世,却独具一格,因而闻名于长江一带。但当时有人却有不同看法
,认为萧子云的书法“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意思是:只能说他会写字,他的字没有骨气,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来人们用“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迹一样,弯弯曲曲的。
唇齿相依
《三国志·魏书·鲍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魏文帝时,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想攻打吴国,鲍勋就面见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有未克者,盖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意思是大王的军队曾几次远征都没有取胜,究其原因是吴国和蜀国地势相连,有如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他们相互支援,其次是路途太远,山水相阻,行军困难,故要战胜吴国是很困难的。)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忿怒,把鲍勋从右中郎将降为治书执法。
后来人们引“唇齿相依”来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绰有余裕
《孟子·公孙丑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的大夫蚳蛙向齐王进言,要齐王以礼治国,但齐王不听,他因此辞职了。孟子认为蚳蛙的行为是对的。但当时有人说,孟子既然认为蚳蛙的行为是对的,然而他也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为什么不走呢?孟子的学生公子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辩解道:“我听人说过:有固定职务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就可以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他的话没有人听,计策无人采纳,也可以不干。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后来人们把“绰绰然有余裕”简缩成“绰有余裕”或“绰然有余\"用来表示宽绰有余的意思,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干高或时间充裕。“绰有余裕”亦作“绰绰有余”。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钱很多,他怕放在家里不保险,就悄悄地拿出去埋在地下。他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银子埋下去,又把地弄得平平的,以免别人发现。这一切都做停妥之后,他还是觉得不稳当,忽而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办法”,即在埋银子的地面上放上一个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条。他这样做了后,心里很满意,于是兴冲冲地回家了。邻居有个人名叫王二,他看见字条,知道下面埋有银子,就悄悄地把银子挖了出来,拿走了。王二偷了银子,生怕别人怀疑他,也想出来一个“好办法”,即写了个“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条放在地上。由于这个“好办法”,王二偷银子的事很快就被人发觉了。
后来人们用“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结果反而愈加暴露。
从善如流
《左传·成公八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栾书带兵前往救郑,与楚国的军队在郑国的绕角相遇。楚军见势不妙,不战而回。于是晋军就打算趁机进攻蔡国。楚国的公子申、公子成看见盟国有被侵犯的危险,就想用楚国申、息两县的军队去援救蔡国。晋楚两**队于蔡国的桑隧相遇,栾书的部下赵同、赵括想就此打他一仗,于是便向栾书请战,栾书表示同意;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却不赞成。他们劝栾书说:“不行!我们是来救郑国的,楚军不战而回,已表示退让了,如果我们又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就必然会激怒楚军。现在要打,我们也不一定能得胜;即使打了胜仗,也只能得到一两个县,这种以大胜小的胜利,也不足为荣啊!我们还是回去为好。”栾书认为三子之言是有道理的,就没有和楚国打仗,也没有去攻打蔡国。
栾书改变了主意之后,回到晋就集中精力准备攻打沈国,结果一战获捷,捉住了沈子揖。这次出战的胜利,是因为栾书听从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