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6章

第6章

范、韩三子的意见,故《左传》的作者在记述此事之后,赞扬栾书道:“从善如流,宜哉!”(意思是:很快地听取别人的好意见,这是对的。)

后来人们引“从善如流”(从善:听从正确的意见。如流:象流水一样,比喻迅速。)表示乐意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措手不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达原为刘备部将,投魏以后,曹丕爱其才,封他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很多人嫉妒孟达,为此,他便派人送信给孔明,愿反魏投蜀。之后,孟达约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共同起事。申仪、申耽二人佯许,私下即派人密报司马懿,并说孟达的心腹李辅及孟达的外甥邓贤,愿出力相助,捉拿孟达。魏军统帅司马懿得此消息,昼夜兼程来攻孟达驻地新城。他首先派先锋徐晃攻城,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孟达正待开门出城追赶,却见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领兵来到,他只得闭门坚守。第二天,孟达登城了望,忽见两路兵马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他满以为是救兵来了,忙开门引兵迎接。申耽、申仪见了孟达,在马上大喊道:“反贼休走,早早受死!”孟达见事有变,掉转马头,望城中急走。岂料城上的李辅、邓贤也成了曹军的内应,孟达只得夺路逃走。孟达在急逃中,申耽从后面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下马来。”于是全军皆降。

后来人们引用“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应付)来形容事件突然发生毫无准备,因而来不及应付。

打草惊蛇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为惩办某人或某一些人,却使有同样情况的人受到震动,引起警惕。现用来比喻行动做事不缜密,致使对**察到了其秘密的意图而有所防备。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榨勒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后来,有人写了一份状子,告王鲁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职务)贪污受贿。王鲁接过状子,打开一看,却不免心中打起了寒颤。因为状子上写的那些主簿的罪行,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实,和他所干的坏事大同小异,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纵容下干出来的。更令人可怕的是,其中不少罪行和他有牵连。王鲁有些害怕,但又感到十分幸运,因为状子落在他的手中,要是落在别人手上,他不仅罪行暴露,而且县令这个官位也保不住。他越想越为自己庆运,随手就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中的蛇,却已受惊而有所警惕、戒备了。

大笔如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以此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东晋的文士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珣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唯有王珣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桓温为了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珣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大材小用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