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赴汤蹈火
赴:走向,汤:滚水,蹈: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勇往向前。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公元二六二年),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改弦易辙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张汤年少时就爱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开脱被牵连的两名大臣,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铢(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铢)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缗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他在奉命惩办逃亡边卒的时候,枉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织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为他喊冤叫屈,赶快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而去世。
杜周的儿子杜延年,和张汤的儿子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楙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著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愆。
改过自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汉朝初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