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人甚至饿死在路旁。一个好端端盛产珍珠的合浦被糟踏得一片萧条。
后来,孟尝到合浦做太守,他决心恢复这里原来的繁荣景象,于是大刀阔斧地革除过去的弊端,使合浦又开始繁荣起来。远走他乡的百姓,见到形势有所好转,都迁回合浦来,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不到一年,合浦的珍珠又发展起来了。当时人们高兴地说:“珍珠又回到合浦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合浦还珠”,用来比喻物之失而复得,或人之去而复返。
河东狮吼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名叫陈,为人风流潇洒,自称龙丘先生。此人极好宾客又爱歌舞,家中常常宾客满门,歌声悠扬,舞影翩翩。为此,陈慥花了很多钱财,养上许多别具才能的歌姬舞女,以供为舞作歌。陈常常沉醉于歌舞之中,有些忘乎所以。而陈慥的妻子柳氏却是性情凶悍、思想狭窄的妇女,对陈慥的作为十分嫉妒,极为不满。陈虽爱歌舞,但确也畏惧夫人的凶狠,因而常常提心吊胆,心神不安。见此,苏东坡为了打趣龙丘先生便赋诗一首。诗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用“河东狮吼”比喻妻子悍妒,嘲笑惧内的人。
鹤立鸡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晋代中散大夫嵇康有个儿子名叫嵇绍,字延祖。此人身材魁梧,一表人材,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有一次嵇延祖到洛阳去,凡看见他的人,无不啧啧赞赏。其中有个人对嵇延祖特别感兴趣,专程去向嵇康的朋友司徒王戎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意思是:嵇延祖身体高大,相貌非凡,.他在人群之中,就象一只白鹤站在一群鸡当中一样。)王戎听罢笑了笑说:“你呀,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呢!他父亲也长得很高大很漂亮!”
后来人们把“野鹤之在鸡群”说成“鹤立鸡群”,用来比喻才学或人品出众。
红叶题诗
唐·范《云溪友议》卷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宣宗李忱时,有个文人名叫卢渥。有一次他去皇宫附近的林园游玩,但见****,落红满地。当他走到一条浓荫掩映下的御沟时,忽然看见一片别致的叶子,红艳艳的,美丽极了。卢渥急忙从沟中捞起叶子,一看,上面用工整清秀的笔迹题有绝句一首。卢渥反复吟咏,爱之极深。赶紧藏入衣袖之中。回家后,他生怕红叶丢失,便把它藏入箱中。
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前往择配,选中了一个宫女。成婚之后,宫女在箱中发现了红叶,惊喜不已。经宫女言明,卢渥这时方知红叶题诗人正是他今天的妻子。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红叶题诗?”用来比喻良缘巧合。
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起聊天。有人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将来能不能赶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回答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是可爱的,你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停了停,又接着说:“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成就,那就可怕了。”在场的人听了孔子最后说的这句话都深有感触地说:“象我们这样的人,再不努力,就会老大徒伤悲了。”
后来人们引用“后生可畏”表示青年人容易超过老的一代,他们是可敬服的。
囫囵吞枣
元·白琏《湛渊静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I
从前有个医生喜欢给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向别人讲生梨、生枣的吃法时说:“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对人的脾脏却有害处。吃生枣则恰巧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有害处。”旁边有一个人听了这个介绍就自作聪明地说:“我有个好办法:吃生梨时就只用牙齿咀嚼,不吞下去,这就可使生梨对牙齿起好作用,而避免对脾脏起坏作用。”另一个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儿怎么吃才好呢?”他不以为然地回答说:“这还不简单么?吃枣时不用牙齿咬,囫囵吞下去就是了。这既可以使枣儿对脾脏起好作用,又不至于有害于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他说:“把枣儿囫囵吞下去能消化吗?对人的脾脏会有好处吗?”那人无言以对。
后来人们把这种将枣儿整个儿咽下去而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的吃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