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极有风趣。当他们三人聚在一起的时侯,还象孩子一般,拍肩拉手,说笑话,吹牛皮,嬉笑逗乐。人们见这些年迈老叟有如少年,生龙活虎,都很感兴趣。于是有一个人去问他们:“老头儿,你们有多大岁数了?”其中一个饶有风趣地说:“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我小时候和盘古王做过朋友,和他到处去玩。”另一个马上接过去说:“沧海变桑田一次,我放一个筹码,现在筹码已堆满十间屋了,你算算,我多大年岁啦。”问的人见老头儿说得滑稽俏皮,于是哈哈大笑而去了。
后来人们把故事中老人说的话概括为“海屋添筹”,用来作为祝寿之词,也用来说明人类的历史绵绵久远。
含沙射影
过去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古代有一种动物,名叫蜮,它的形状很奇特,既象团鱼,然而又长着三只脚。蜮生活于池沼湖泽江河农田之中,隐形于水草之间。它们似乎对人怀有敌意,常对着人喷沙。当人们走近水边时,它们就躲在草丛之中,含着沙子喷射人的影子。如果被它射中,人到家就要生病。达种怪物,人们既怕它又恨它,因为你要抓它很不容易,它很狡猾,而且在抓它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又有可能被它射中影子。由于它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很大灾难,造成了很大威胁,所以人们称它为“鬼蜮”。
后来人们用“含沙射影”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别人。现在也指影射。
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有一个人名叫崔沆,十年寒窗之后,进士及第,进入官场。有一年,科举考试在即,僖宗皇帝指派他去担任主考官。崔沆得令,整装前往,一任事情严肃认真。考试工作结束,放出金榜,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被录取了。观榜者仔细一瞧,觉得太有意思了,主考官叫崔沆,被录取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两个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沆瀣”,而“沆瀣”恰巧是夜间露气的别名,是一种气体。本来二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巧合,没有其他不好的内幕可稽,但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一个是门生,因而有人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好好先生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有个司马徽,个性很不一般。他从不道人之短,不管是好是坏,他部说“好”。有人问他近来安否?他回答说:“好。”他有个朋友死了儿子,前来告诉他说:“我的儿子不
幸死了。”他回答说:“好。”司马徽的妻子听了很不满意,就责备他说:“别人认为你是有德之人,才把儿子死了的事告诉你,你为什么也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你的话也说得很好。”
后来人们把凡事皆言好者称为“好好先生”,用来指是非不明,不得罪人的和事佬。
和璧隋珠
《韩非子·和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楚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不久,他把这块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不但不赏识他,反把璞玉当作石头,并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腿。
后来卞和又把这块璞玉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把这块璞玉当作石头,也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右腿。
楚文王即位之后,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楚文王听说这事,便叫人去问卞和道:“天下因犯罪而被砍了脚的人很多,没有哪个象我哭得这样伤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卞和十分沉痛地说:“我伤心的并不是我的双脚被砍掉了,而是有人把我的宝玉当作石头,把忠实的人当作骗子,这就是我伤心的真正原因。”文王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就令人把那块璞玉拿去加工,结果真是一块美玉,就起名曰:“和氏璧。”
《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高诱对此注释说:“东汉之国的隋侯,曾救过一条受伤的蛇。后来,这条蛇衔了一颗很大的珍珠来报答他。”后人就称这颗珍珠为“隋珠”。
后来人们把“和氏之璧”与“隋侯之珠”合称为“和璧隋珠”,用来比喻极其名贵的珍宝,也用来比喻人的美好才德。
合浦还珠
《后汉书·孟尝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地处海边的合浦郡,是一个盛产珍珠,经济富裕的好地方。由于官吏们残暴凶狠,贪得无厌,人民生活极为艰苦。因此,有的人逃往他乡,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