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3章

第13章

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人家——刘邦——那么深深的信任我),我倍之不祥(我背叛他是不好的),虽死不易(就是我死了也不变心)。幸为信谢项王(请您代我韩信感谢项王对我的一片心意)!”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解衣推食”成语,形容对他人(包括亲朋故旧及自己的部下或下级)无微不至的热情关怀。

解铃还得系铃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出自明代瞿汝稷的《指月录》。

该书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金陵(即南京市)清凉山有一个名叫泰钦的和尚,他性格豪放,聪明过人。一日,有一个法眼和尚向众僧问道:“老虎脖子上系着的铃铛,谁能解得下来?”众僧没有一个能回答出来的。恰好这时泰钦来到,那个法眼和尚又将上边问话重述一遍,泰钦不加思索地答道:“那个系铃的人可以解得下来。”

后来人们即根据这个故事编出“解铃还得系铃人”成语,比喻谁出问题就由谁去解决。现在也有用成“解铃系铃”或“解铃还是系铃”、“解铃还仗系铃”的。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成语由神话故事演变来,比喻坚毅不拔、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传说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氏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她驾驶着一叶轻舟去东游大海。不幸,东海风起涛涌,将小船打翻,女娃被大海吞噬。但女娃不甘心被海水淹死,她的精灵变成了一只美丽、勇敢的小鸟。由于她飞翔时总是叫着“精卫!精卫!”所以她的名字也就被叫成“精卫”。

精卫住在发鸠山上,一心要填平那个可恨的大海。于是她每天从西山衔一枝树枝或一颗小石子飞投东海。咆哮的大海嘲笑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能把我大海填平!”飞翔在高空的精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就是干到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从此,精卫更加不休息,往返飞翔,把西山的树枝和石头衔投东海。

箭在弦上

“箭在弦上”是建安(公元197-220年)七子之一的陈琳回答曹操问话的语言,出自《太平御览》。原话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陈琳很有才学,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原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袁绍的书记官,曾为袁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檄文历数曹操罪状,辱骂曹操祖宗三代。在曹操战败袁绍、而陈琳已归顺曹操后,操问陈琳道:“过去你为袁绍撰写檄文,数说我的罪状,骂了我本人,还骂了我祖宗三代,这是为什么?”陈琳答道:“那时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就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看到陈琳把问题已讲清楚了,并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就既往不咎,并委以官职。

“箭在弦上”,后来就变成了成语,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不能不做。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一语,是从“自同寒蝉”引申来的,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原意是活象冷天的蝉,一声不吭。蝉,又名知了。

东汉末年,有一个文人杜密,刚直不阿,他在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官宦子弟是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来他被革职回颍川老家。在家期间他仍关注国家时政,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原在四川任蜀郡太守的刘胜辞官居家后,与他迥然不同,是闭门谢客。颍川太守王昱来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们屡次推举他出来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音,也是在提醒他出来做官,即直言道:“象刘胜这样,应当出来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象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呢?听说有好人来告诉你,听说有坏人也来告诉你,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用“噤若寒蝉”,一般都带有贬意。有的人,由于性格上的特点,不爱多讲话,特别是不爱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显得沉默寡言。对这种人,不宜用成语“噤若寒蝉”来描写。

家鸡野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书法的不同艺术风格。

东晋时握有重兵的庾翼,既是一位武将,又是一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的文士。年轻时,他的书法和王羲之齐名,王羲之并没有超过他,但由于庾翼后来从政,忙于进行各种政治和军事活动,极少有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