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3章

第13章

“集思广益”由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集众思、广忠益”这句话变化而来,见《诸葛亮集·与群下教》。

诸葛亮一生,最敬佩那种办事勤勤恳恳、尽忠于国的人。一次,他对属下表扬了参事董幼宰。他说:董幼宰在幕府里协助处理政务七年,只要他发现有处理不当的事,就提意见,那怕是反复提到十次,他也要讲。如果大家都能象董幼宰这样勤恳认真,忠于国家,我诸葛亮也就可以少犯过错了。诸葛亮对大家提出要求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意思是:要懂得,凡是在幕府参与政务的人,都应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听取大家有益的意见,这样事情才能办好。如果远远地避开哪怕是很小的嫌疑,不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那就会使领导闭目塞听,工作受到损失。

后人根据诸葛亮这段话,缩写成“集思广益”成语,说明要使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就必须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多方面有益的意见或经验。

嫁祸于人

“嫁祸于人”,由“欲嫁其祸于赵也”的话变化来,即移祸于别人之意。出自《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262年(战国后期),韩国上党(今山西省太行山地区)太守冯亭派人到赵国见赵孝成王,说韩国原打算将上党地区十七城市划给西方的秦国管辖,但当地吏民都不同意,希望划归东方的赵国管辖,看赵国同意接收否。赵孝成王听后大喜,召平阳君赵豹商量,说:“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赵豹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圣人对无缘无故得到利益的事是很担忧的)。”赵王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赵豹说:“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意思是:西方强大的秦国一直在蚕食韩国的领土,对上党这块领土,它早就眼睛盯着了。韩国现在之所以不把它让给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这是要嫁祸给我们赵国啊!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而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难道还不是得无故之利吗?赵豹最后再次提醒赵孝成王:“必勿受也”,千万不要接受。但赵王说:“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十七币(‘币’这里可作赠送讲)吾国,此大利也。”

赵豹出,赵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同意收。遂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上党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括代替廉颇驻守长平,被秦军打败,秦国一下活埋赵军四十余万。这时,赵孝成王非常悔恨自己过去没有听赵豹的话,招来了长平之大祸。

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周瑜与孙权定计诓刘备过江招亲,以便害死刘备,并乘机索回荆州。但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劝刘备只管去,不必担心。刘备却说:“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孔明大笑道:“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刘备怀疑不敢往。诸葛亮又说:“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赵云)不可行也。”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道:“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冬,赵云保着刘备乘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离了荆州前往南徐(即今镇江市,当时为吴国都城)。荆州之事,皆听孔明裁处,刘备到东吴后,按孔明三条锦囊妙计行事,终于获得成功,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成了亲。

“锦囊妙计”成语由此得来,后人用它比喻能解决问题的好汁策。

解衣推食

“解衣推食”由韩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话缩写成,意思是解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送来自己吃的饭给我吃。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中,汉王刘邦大将韩信率兵扫平齐地(今属山东省)后,自称齐王。项羽对齐地尽归汉,汉势力进一步扩大甚为不安。于是派遣部下武涉去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以便“叁(同三)分天下王之”(项、韩、刘三分天下,共同为王)。韩信拒绝了项羽的意见。他对来使武涉说道:“臣事项王(韩信投归刘邦前,原是项羽部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计策不被采纳),故倍(同背)楚而归汉。汉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