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比喻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
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五五九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
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
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觳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开卷有益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宗曾令李昉等编了一部《太平御览》。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全书共一千卷,内分五十五门,采用书籍达一千六百多种。因为赵光义当皇帝的年号叫太平兴国,所以这部书编成后即名为《太平总类》。据说此书编成之后,太宗皇帝每天都要阅览三卷。不管多忙,都要看。即或有时由于处理国家大事忙不过来,当天未看,他也要在别的日子挤出时间来补看。由于这部书赵光义每天都要阅览,所以后来便将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当时有人劝太宗说:“您**繁忙,还要抽空阅览,实在太辛苦了。”可是太宗却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只要翻开书本,就会得到益处,我一点也不觉得劳累。)
后来人们引用“开卷有益”来勉励人,只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就会增进知识,得到益处。
开天辟地
《太平御览》引徐整《三五历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时代,天和地没有分开,宇宙是一个混浊的气团,样子象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鸡蛋”中孕育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四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他感到十分窒息,便顺手摸到一把斧头,用力一砍,鸡蛋似的宇宙立刻破裂了。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凝固起来变成为地,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自此以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光阴荏苒,匆匆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时,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深很深,盘古也长得很高很高。“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于是,盘古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后来人们把“天地开辟”说成“开天辟地”,用来说明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又把这个故事概括为“盘古开天地”,用来表示人类社会的开端。
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从泰山旁经过,看见有个妇人坐在坟前很伤心地痛哭。孔子见到这种情景,心中十分同情,便叫他的学生子路前去问那妇人为什么这样恸哭。子路走到妇人跟前轻声问道:“你哭得这样伤心,好象有很大的忧伤似的,是这样么?”那妇人抽抽搭搭地回答说:“是的,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而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有老虎伤人,你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那妇人回答说:“这儿没有残酷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用不着给官家当差、交税。”
孔子叹了一口气回头对学生们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孩子们应该记住,残酷的**,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后来人们引用“苛政猛于虎”来表示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