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牍
连篇:一篇接着一篇;累:重迭,堆积;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文字又长又累赘,形容篇幅多、文辞冗长。
李谔,字士恢,随文帝时任治书侍御史,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上的一些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表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的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尤祟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这以后,当时的文风便逐步地好转了。
流言蜚语
“流言”和“蜚语”的意思相似,指社会上流行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公元前一五四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濞,联合了楚、赵等国发动叛乱。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后来叛乱平定,他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另外一位皇亲国戚田蚡,是皇后王氏的同母兄弟,因为出身低贱,当时只当一个小小的郎官。后来由于王皇后常在景帝面前说他好话,当上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武帝即位,田蚡蚡更加得宠,被封为安武侯。
过了几年,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死了,窦婴很快失势,而田蚡作为国舅却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势后,将军灌夫还是与窦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与窦婴同病相怜,特别友好。
公元前一三一年,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特地下诏,要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贺。宴会进行过程中,田蚡起立向客人敬酒,客人都表示不敢当,纷纷离开坐处并且拜伏。过了一会儿,窦婴也起立敬酒,这时只有他的旧交熟人离开座位,半数的人仍然跪坐在席上不动。
灌夫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恼火,就拿起酒杯,到田蚡席前去敬酒。田蚡并不起立,只是动了一下腿,说自己已不能再喝。灌夫怒火中烧,但表面上嘻笑着再次要他喝酒。田蚣还是不喝,于是,灌夫继续往下敬酒。当敬到一个权贵跟前,那人正凑着边上一个权贵的耳朵说话,也没有起立敬礼。灌夫再也忍不住了,指着他边上的权贵骂道:“你平时说他一钱不值,今天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的样与他咬耳朵说话!”
田蚡见灌大当众辱骂他请来的客人,勃然大怒,马上召来卫士,把灌夫扣留下来。接着,又将灌夫的宗族都抓起来。
窦婴觉得灌夫是为自己而得罪田蚡的,便决定舍命救他。他设法让武帝召见,说灌夫是喝醉了酒才失礼的,田蚡不能因私怨而定他罪。武帝让他和田蚡当面辩论,两人各执一词,无法调和。于是,武帝又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中多数人不明确表示意见,武帝很生气。王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以不进食逼武帝支持田蚡,武帝只得将窦婴逮捕下狱。这一来形势急转直下,灌夫很快被定为灭族之罪。窦婴见情势危急,就让侄儿上书武帝,说自己以前曾接受过景帝的遗诏,授权他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请求皇帝召见。上书到朝廷后,有关官员查下来没有发现景帝有此遗诏,于是窦婴又被加上伪造先帝遗诏的罪名。按照律法,犯这个罪的要被斩首。
公元前一三二年农历十月,灌夫及其全族被斩。窦婴听说这件事,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