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7章

第17章

悲愤,便企图绝食自杀。可不几天有人传来消息说,武帝不想杀他。他以为可以不死,恢复进食,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许多没有根据的诬蔑中伤他的话传进宫中。武帝听后大怒,终于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他斩首。

柳暗花明

“暗”,浓渌的颜色:“明”,明丽的光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陆游被免职后,从隆兴取道回故乡山阴,在那里闲居了三年。像陆游这样忧心于**的人,闲居在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他想报效朝廷却受到罢斥,内心充满了痛苦,只得整天在家读书打发时间。差不多经过一年光景,才渐渐想开,常到附近各处走走看看。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当官的架子,所以和农民们搞得很熟。

次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二十里外的西山去游览。上这山,要翻过好几个小山头。陆游拄着手杖,顺着沿河的山坡向上行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一道又一道。走到一个去处,似乎到了尽头,再也没路走了。但拐了一个弯,却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那里成荫的绿柳和明丽的红花之间,有一个小村庄。陆游兴致勃勃地走向前面的山谷,来到那个小村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陆游非常友好,热情地接待了他。

回到家后,陆游对这次西山之行印象很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原是鹦鹉的代称,现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京都长安城里有个富豪杨崇义,养有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这鹦鹉生性聪明,能够学人说话,灵巧得惹人喜爱,主人自然更加宠爱它了。

杨崇义爱喝酒游乐,常常邀三朋四友到郊外曲江池畔去观花赏月,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有一次,杨崇义外出了近一个月还不回家。妻子刘氏差仆人四处寻找,就是不见踪迹,于是就向治理长安城东部的万年县报案。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一班衙役,前去查问所有与杨崇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问了一百多人,一点线索也没有。

由于案情没有进展,万年县令亲自到杨家去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年轻美貌,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禁生了疑团。他向刘氏劝慰了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

一行人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前,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叫声:“杀死主人的是刘氏和李弇!”

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不见一个人影。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

县令当即问杨安;“李弇是谁?和你家有什么关系?”

杨安回话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

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便门?”

杨安说:“紧靠李家有扇便门,钥匙由我家女主人保管”。

县令听了,心里马上明白了一大半,当即下令逮捕李弇和刘氏到县衙。经过审讯,两人供认了合谋杀害杨崇义的罪行。

原来,李弇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崇义时常久出不归之机,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崇义外出喝得酩酊大醉回家,预先暗藏在屋内的李弇,用绳子将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李弇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扔到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在他们抬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案情败露。

鹦鹉破案的奇闻轰动了长安城,并很快传到了玄宗那里。他感到十分惊奇,命人把鹦鹉带到宫中,封它为“绿衣使者”。

戮力同心

“戮力”,合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同心合力。

据传说,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暴君。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叫商,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见夏桀残酷地压迫人民,百姓怨声载道,就暗暗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辅助自己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派人到处去寻访贤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来报告说,隐居在莘国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请,使臣去请了两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