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亭长。他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开朗,做事很有气魄,很多人都和他合得来。当地的萧何、樊哙、夏侯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后来都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大力。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是个杀狗卖狗的。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沛县县令惊恐万分,打算投起义之机响应陈胜,就派樊哙去召刘邦来相助。不料刘邦带了几百人来时,县令又反悔起来。于是,刘邦说服城里人杀了县令,带领二三千人马誓师起兵。
夏侯婴与刘邦也早就有了交情。他原来是县衙里的马夫,每次奉命为过往使者赶车,回来时经过刘邦那里,总要与刘邦闲谈很长时间,直到日落西山才走。后来夏侯婴当了县吏,与刘邦交往更密切了。一天刘邦与他闹着玩,一不小心打伤了他。有人告刘邦身为亭长,动手打人,应当严惩,夏侯婴赶紧为他解释。不料,后来夏侯婴反以伪证罪被捕下狱,坐了一年多班房。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他和樊哙主动参加,并担任部将。
刘邦的势力逐渐发展后,有个名叫灌婴的人又来投奔他。灌婴是睢阳人,本为贩卖丝绸的小商人。此人后来也成为刘邦的心腹,领兵转战各地,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前二O八年,刘邦根据各路起义军开会的决定,带领人马西攻秦都咸阳。第二年初,刘邦大军兵临陈留,把营扎在城郊,当地有个名叫郦食其的小吏前来献计。
郦食其对刘邦说,现在您兵不满万人,又缺乏训练,要西攻强秦,如进虎口。不如先攻取陈留,招兵买马,等兵强马壮后再打天下。郦食其还表示,他和陈留县令相好,愿意前去劝降;如县令不降,就把他杀了。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计谋。郦食其连夜进陈留城劝说县令,但那县令不肯起义。于是,郦食其半夜割下他的头颅来见刘邦。第二天刘邦攻城时,把那县令的头颅高悬在竹竿上,结果守军开城门投降。在陈留,刘邦补充了大量粮食、武器和兵员。
接着,郦食其又推荐了他颇有智勇的弟弟郦商,郦商又给刘邦带来了四千人。刘邦就任命他为副将,带领这支队伍西攻开封。后来,刘邦又战胜项羽,在公元前二O二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当皇帝后大封功臣,樊哙、夏侯婴、灌婴、郦商等人也先后被封为舞阳侯、汝阴侯、颖阴侯和曲周侯。
旁观者清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对同一事物,旁观者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唐朝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元澹,字行冲。他撰写的《魏典》三十篇,受到当联单时许多学者的称赞。有一次,一位大臣上疏唐玄宗,请求把唐初名相魏徵修订、整理的《礼记》列为儒家经典。唐玄宗觉得这个主意好,便命元行冲等人仔细校核,再加上注解。
过了一个时期,元行冲完成了任务,把魏徵的本子编成五十篇,并加了注解,呈送给玄宗。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这样做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戴圣的本子使用到现在已近千年,东汉的郑玄也为它加了注解,为什么要改用魏徵的本子呢?
玄宗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行冲认为本子还是改换一下为好,他写了一篇文章,起名《释疑》: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采用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客人问:“《礼记》这部书,究竟哪个编的好?”
主人答:“戴圣编的本子,从西汉到现在,已经过许多人的修订、注解,矛盾之处很多。魏徵考虑到这个情况,对它进行了修订、整理。哪知那些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说:“就像下棋一样,局中人反而迷糊,旁观者倒看得清楚。”
蓬生麻中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人生活在好人中,也能成为好人。比喻良好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
汉武帝第五个儿子刘胥,被封为广陵王。他年轻时力大无比,能把沉重的铜鼎扛起来,甚至可以徒手与棕熊和野猪搏斗。但他生性粗鲁,只爱吃喝玩乐,不会约束自己,所以并不讨武帝的喜欢。
公元前八十七年,武帝去世,**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史称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梦,刘胥请来一个女巫,叫她诅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装神弄鬼,说是武帝的阴魂附到了她的身上,传话要让广陵王做皇帝。刘胥听了很满意,赏赐给她许多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