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6章

第26章

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你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悟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威武不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的压力,坚贞不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惟命是从

“惟”,唯独。也称“唯命是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对手,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脱光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使大王面带怒气来到我们这个破败的地方,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命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把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听从您的命令。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割给诸侯,叫郑国的男人做仆役,女人做婢妾,我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两国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这不是我奢望的。我大胆地说出心里的话,请君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开发自己的国家,不去占有别的国家。”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退兵三十里,允许郑国求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