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狐谋皮
这个成语见于《太平御览》卷二百八引《符子》,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大意如下: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做一件十分珍贵的皮衣服,他听说用狐狸皮做原料而制成的皮衣服最好。于是,便找到几只狐狸,一本正经地与狐狸商量,请它们把自己的皮剥给他。话未落音,狐狸就一个跟着一个掉头逃进崇山峻岭中去了。
又有一次,这个人想举行一个丰盛的宴会,但是缺少羊肉,于是,他走到一群羊的跟前与羊商量,希望羊把自己的肉割一些给他。话未说完,一群羊便争先恐后地逃进森林深处躲藏起来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与狐谋皮”成语,比喻跟对方商量的事情,对对方有极大的损害,自然商量不成。
后来,人们又从“与狐谋皮”进一步引出“与虎谋皮”成语,比喻跟恶人商量,让他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根本办不到的。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意即从道义上讲不容许推托、拒绝。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又用计诱杀了西凉太守马腾,便决定再次亲自统率大军南征,这时,有人报告说,刘备在军师诸葛亮、副军师庞统的谋划下,正在招兵买马,屯粮积草,训练军队,准备进攻西川。曹操听了,大吃一惊,说:“如果刘备攻取了西川,那么他各方面的辅助力量就都具备了。等到那时候再征讨他就更困难了。”接着又向谋士们征询对付的办法。话刚说完,诏书侍御史陈群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刘备、孙权不能相顾,使江南、西川都掌握到我们手中。”曹操问:“你有什么好计策?”陈群说:“现在,刘备、孙权结为联盟,如果刘备想夺取西川,丞相可派兵直取江南。这样,孙权必然求救于刘备,而刘备的用意在于夺取西川,必然不想救孙权。孙权没有刘备的支持,必然被我们打败。我们占领了江东,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就很容易夺取了。接着再进一步夺取西川,天下就是我们的了。”曹操采取了陈群的建议,立即发兵三十万,直下江南。
孙权得到这个消息,急忙召集将领们商议。张昭说:“可派人到鲁肃那里去,叫他立即写信到荆州,请刘备和我们一起,共同抗击曹操。鲁肃有恩于刘备,他的意见刘备一定会听从。再说,刘备既然是东吴的女婿,那么他和我们合力抗曹,从道义上讲也是不容推辞的(原文是‘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如果刘备帮助支持我们,江南就没有丢失的危险了。”孙权采纳了张昭的意见。让鲁肃给刘备写了信。刘备接信后,与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让回信给鲁肃说:“你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自有退兵之策。”送信的人走后,刘备问:“曹操三十万大军一拥而来,你有什么妙计使他退兵?”诸葛亮说:“前不久曹操杀了马腾,他的儿子马超对曹操切齿痛恨。主公可派人去联络马超攻曹,这样曹操就无暇进攻江南了。”刘备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马超。马超接信后,果然起兵,很快就攻取了长安。至此,曹操只得放弃南征计划,集中兵力去对付马超。
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唐蒙前去修筑通往“夜郎”、“僰(读bó博)中”的“西南夷道”。唐蒙为了修筑“西南夷道”,在巴、蜀二郡(均在今四川省内)带去官兵千人,征用了大量的民力,并且根据“军兴法”杀了当地的部落酋长。这引起了巴、蜀一带人民的惊恐,致使常常和当地人民发生冲突。汉武帝获悉这个消息后,即派司马相如前去批评唐蒙,并且让司马相如代拟一篇文告——《谕巴蜀檄》。“文告”中一方面指责了唐蒙一些违背朝廷旨意的做法,另一方面强调巴蜀人民要服从汉朝中央政权的统一号令,要严守边疆,有了敌情,都要冲锋在前,不能退缩和徘徊(原文是“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后来,人们将“义不反顾”改为“义无反顾”,用以说明一个人在做正当、合理的事情时,勇往直前,不退缩、不徘徊。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个成语,出自北宋苏洵《辨奸论》。这是一篇专门攻击王安石的文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时,他两次担任宰相,制定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