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0章

第30章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触动了大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贵族及其他守旧势力的围攻。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对王安石攻击最为激烈的文章之一。

在《辨奸论》里,苏洵一方面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则吹嘘自己在表面平静的情况下能够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向及问题的实质(原文是“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并且根据“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柱脚石湿润了就要下雨”(原文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样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从王安石不讲究吃穿,不爱修边幅,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不近人情的人,是个大奸大恶的人,王安石当政必然会给大地主阶级带来灾祸。

后来,人们便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来比喻事情的发展都预先有征兆可寻。

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由“引而不发,跃如也”一语变化来,原指拉满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也比喻善于启发诱导和控制。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

战国中期,孟轲极力宣扬孔丘的儒家学说,他有个学生叫公孙丑。一天,公孙丑问孟轲:“先生,您讲的‘道’是很高很好的,但我们很不容易领会,几乎象登天一般困难。为什么不把它讲得实际一点,从而使我们能满怀攀求的希望而不断地努力达到呢?”

孟子向他解释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工人笨拙而改变或者废弃已经用绳墨量好的尺寸规格。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羿,也不会因为那些跟他学射箭的射手笨拙而降低拉满弓的标准。善于教导人的人,就象射箭能手叫人射箭那样,把箭搭在弦上,拉开了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仔细地观察和体会射箭的技能。(原文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样的人站在正确的道路之中,有能力的人便跟随而来。”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14年冬天,晋国的梗阳有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读wù务)断不了这个官司,就报请相国魏舒审理。诉讼人为了打赢官司,便给魏舒送去大批歌妓行贿,魏舒准备收下来。魏戊知道以后,对大夫阎没和女宽说:“过去,相国以不收贿而闻名于诸侯,如果这次接受了梗阳这个诉讼人送的歌妓,那么,行贿的风气就会盛行起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劝阻他。”阎没和女宽都表示赞成。

魏舒退朝回到家中,得知阎没和女宽在庭中等候。这时,送膳的人把吃的东西送了进来,魏舒便请二人吃饭。当送膳者摆酒菜时,阎、女二人再三嗟叹。

吃完饭以后,他们坐在一起闲聊,魏舒便问他们,“刚才你们两个再三嗟叹,是什么原因?”他们俩同声回答说:“有人请我们喝酒,正赶上我们肚子非常饥饿。因此,当酒菜刚刚端上来时,恐怕太少不够我们吃,所以嗟叹。酒菜上了一半,我们揣度,这些东西恐怕不够您吃,所以再次嗟叹。待到酒菜都上完了,才感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是以小人只想吃饱肚子的想法去推测君子的心思(原文是‘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魏舒听了,知道二人的言外之意是劝阻自己受贿,便拒绝了梗阳那个诉讼人送来的歌妓。

后来,人们将“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改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来比喻某人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以讹传讹

在《笑林》这本古笑话集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猎户,善于打飞禽。一天,他挑着打来的山鸡进城去卖。有一个过路人看见那些山鸡的羽毛十分漂亮,就问那个猎户:“你挑的这是什么鸟啊?”猎人欺骗他说,“你问的是这些鸟吗?这是凤凰!”过路人听了深信不疑。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世界有凤凰这种神鸟了,可惜一直没有机缘见到。今天有幸看到这种神鸟。不知你肯不肯卖?”猎人说:“可以卖。”过路人是一个有钱的,一开口就出了一千金的高价。猎人一看有大利可图,便假意说:“一千金哪能买到这样的鸟?起码两千金我才肯卖。”于是,过路人就给了他两千金把山鸡买了下来。

过路人心想:凤凰是世界上罕见的珍禽,自古以来表示祥瑞,我把它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很高兴。谁知,过了一夜,野鸡却死了。过路人非常懊丧,他并不是心疼那一大笔钱,而是遗憾没有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京城,都以为那卖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