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贵的山鸡是真凤凰,理应献给楚王。这件事传到楚王的耳朵里,为了感谢那个想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过路人,就把他召进王宫,赏赐给他许多金帛,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向过路人买假凤凰的钱。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以讹传讹”作为成语,它的意思是:把本来就是错误的话加以传播,结果越传错得越离奇。
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读hè赫)”出自《孟子·告子下》。
相传在中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大禹的部落首领,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他深入实际,认真吸取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用疏导的办法,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被后人引为美谈。
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姓白名丹字圭的人,在他担任魏惠王的大臣时,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他自以为了不起,对人说:“我在治理水患方面比大禹还要强。”孟轲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乎水的规律而进行的,所以,他用疏竣河道的办法使水流注到四海中。如今你却采取修筑堤防的办法,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原文是:‘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你这样做,凡是有仁爱之心的人都是非常反对的。”
后来,人们由此引申出“以邻为壑”作为成语,比喻把困难和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身试法
这句成语出自《汉书·王尊传》。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王尊的人,字子赣,老家住在涿郡高阳县(今属河北省)。他从小便成了孤儿,只靠给别人家牧羊为生。在牧羊时抽空看看史书,研究学问。后来当过各种各样的办事人员和小官吏。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增长了王尊的才干。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元)他升迁为西虢(读ɡuó国)令,转守槐里,兼美阳县令。当年春天,县内一女子告自己的养子不孝,**,**养母。王尊查实后,派人当众将这个养子乱箭射死,使县内上下无不惊骇。
后来,汉元帝刘奭(读shì式)路过西虢,发现王尊的才能,便将他提拔为安定太守。王尊到任以后。首先行文所属各县,要自己手下的官吏们奉法守城,爱护百姓,压抑**,扶持弱小,宣扬皇上的恩德,以自己的优良行为带领大家做好工作。如果谁故意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一定要严加追究。希望大家忠于职守,认真办事,不要“以身试法”。
一个月以后,王尊查出五官椽张辅知法犯法,大肆侵吞钱财,便将张辅逮捕入狱,处以死刑,并将非法侵吞的财产全部没收,将张辅的罪行如实公布。使得全郡震动。那些过去为非作歹的人一个个逃到别的郡内。
后来,人们将“以身试法”作为成语,指明知犯法,却要亲身去做触犯法令的事。
以逸待劳
这个成语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又见于《后汉书·冯异传》。
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
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直到公元30年(东汉政权建立第五年),一些地方仍被豪强割据。在东汉政权内部,也相当不稳定。本来依附于刘秀的陇西隗(读wěi尾)嚣,又投靠了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公元31年夏,刘秀派兵攻打隗嚣,初战失败。于是,又命令征西大将军冯异率军立即占领栒邑(今陕西省旬邑县)。可是,在冯异的军队尚未到时,隗嚣已命令部将行巡率军向栒邑进发,企图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听到消息后,打算快速前进,抢先占领栒邑。诸将都劝冯异说:“敌人兵多,而且刚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我们不要立即与他们交锋。最好把军队驻扎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再考虑新的作战方案。”冯异说:“如果让敌军占领了栒邑,对我军将十分不利。现在,我们必须抢先领占栒邑城,让部队休息一下,等到疲乏的敌军赶来,立即给予迎头痛击,不这样做就不能夺取胜利(原文是‘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冯异指挥军队悄悄地占领了栒邑城,然后将城门紧闭,偃旗息鼓,行巡一点也没有发觉。当他带领军队急急忙忙赶到栒邑时,冯异出其不意,突然击鼓竖旗。行巡的将士们见此情景,大惊失色,纷纷乱窜。冯异乘机猛追几十里,大破隗嚣军。
后来,人们引用“以逸待劳”这个成语,指作战时让自己的军队充分作好准备,养精蓄锐,等待敌军疲劳万分地从远道赶来,以达到歼敌的目的。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见于汉朝刘向《新序·杂事》。
春秋时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