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1章

第31章

生。”第二天,张婴便带领起义的队伍,投降了张纲。

人们以“鱼游釜中”作成语用,比喻即将灭亡。

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意思是简明扼要,不烦琐。语出《三国志·魏书管辂(读lù路)传》。

三国时代,魏国冀州(今属河北省)刺史裴徽部下文学从事管辂,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精通《周易》,全国出名。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二月间,吏部尚书何晏宴请管辂,想听他谈谈《周易》,同时特邀请尚书邓飏相陪,以视重视。但管辂在开始的交谈中,却不谈《周易》中的事。邓飏问管辂道:“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管辂回答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意思是: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对这个回答,何晏甚为赞赏,笑着说道:“可谓要言不烦也”。

养虎遗患

“养虎遗患”由“养虎自遗患”缩写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养着老虎,必将留下祸患,比喻姑息敌人,必有后患。

刘邦与项羽灭秦后,互相争夺天下。鸿门宴后,汉王刘邦与项羽定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今河南省贾鲁河,本为汴水的支流)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定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当刘邦准备引兵西归时,张良、陈平却对刘邦说道:“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同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现在放开项羽不去攻打),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刘邦听从了张、陈的意见,于汉五年,派兵追赶项羽至阳夏南部,后与韩信、彭越会合共击楚军。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由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话引申而来,出自《论语·宪问》篇。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主张,一生中曾游说过不少国家,但都未能如愿。对此,孔子是不无感慨的。一天,他在和学生们谈话时,说道:“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啊!)学生子贡说道;“何为其莫知也夫?”(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尤,犹怨也,怨恨之意。不怨恨天,也不怨恨人,努力下学礼乐,上达天命,真正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了呵!这里实际上成了孔子的自问自答,它反映了孔子那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后人从这里引出“怨天尤人”成语,比喻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不从主观上去查找原因,而只从客观上找原因。这样,当然是很难改正错误或从中吸取教训的。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由掩耳盗钟故事演变来的,事见《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篇。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这里的“范氏之亡”,指春秋时代晋国智伯灭范氏之事。范氏一家被灭后,有人跑进范家拣东西,见有一口大钟,想扛走,但过重扛不动。找来铁锤想把钟击成几块,分次取走,但铁锤击钟,发出巨响,偷者怕别人听到声音来抢,立即用双手把自己的耳朵紧紧地捂住。他以为这样,自己听不到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就可以安全将钟拿走。后人常引用这故事来讽刺那些愚蠢者的可笑行为。象唐代刘知几在其《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释普济在其《五灯会元》卷七《玄沙师备禅师》中写道:“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红楼梦》第九回这样写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徒自欺诳”、“哄人而已”,用今天的语言解释之,即自欺欺人。这就是“掩耳盗铃”成语的真意。

庸人自扰

“庸人自扰”由“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变化来,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是唐玄宗时代人。他为官一贯宽大为怀,对犯错误的人,也总以教育为主,不轻意动刑。他在蒲州(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一带)刺史任上,在处理一个普通罪犯时,也只是批评了几句,就算完了。对此,他的下属书记员认为这样太轻了,提出应该给予杖刑(棒打)。陆象先说,批评一下就行了,他会理解我的话的,若一定要用杖刑,那就从你开始好了。书记员一听,吓得悄悄退出了。对此,陆象先不无感慨地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意思是: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办的事,只是遇上了那些平庸无能之辈,就把一些原来能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