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得好的事也给办糟了,增添了麻烦。这就是成语“庸人自扰”的来历及其含义。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又作“欲速不达”,出自《论语·子路》篇。为孔子的话,意思是:过于求快、求速,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这是子夏向老师孔子问政的故事。
子夏要到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现在山东省东部莒县境内)做总管,但他感到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干是好。临行前,他向孔子求教怎样办理政务,孔子稍稍想了想,便说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若过于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对老师这个指教很满意,便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欲罢不能
“欲罢不能”出自《论语·子罕》篇,为颜回的话,意思是说,想要中途停止下来是不可能的。
孔丘是我国古代首先办私学的大教育家,他的学生很多,据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颜回又是七十二贤人中之首者,孔子对这位大弟子特别喜欢,曾直言道:“贤哉,回也!”而颜回对孔夫子的崇拜则更是达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论语》中有这样一段生动而形象的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意思是,颜渊(即颜回)非常感慨地叹息道:我的老师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他的学识是那么的渊博,以致使我抬头仰望,感到更崇高;努力钻研,感到更坚深,看着象在前面,忽然又象在后面,真是叫人看不透,学不完。夫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以各种书籍来丰富我的知识,以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我想止步不前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尽了我的所有才智为止才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是白居易的两句诗,出自《白氏长庆集·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別》诗共八句,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据传,白居易诗名传开,就是从这首开始的。这里有个故事。
白居易十六岁进京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应考,先去拜访诗人顾况。起先顾况并没有将这个少年放在眼里。他看到白诗署名“居易”二字时,竟然脱口而出道:长安米价甚贵,居住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可是,当他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竟拍案称绝,特别是对前四句,吟诵不辍,并改口说道:你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来,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春草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野火是怎么也烧不完的,就是年年都有火烧它,只要春天的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勃地长起来了。所以后人也就将此两句诗作成语用,或形容一物的顽强的生命力,或比喻革命力量的不可扑灭。
揠苗助长
“揠(读yà亚)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一次,孟子和公孙丑在谈话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宋国(在今安徽省北和河南东部一带)有一个性子过急的人,他老是嫌他家地里的禾苗生长慢,就跑去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向上拔了一拔。禾苗一下显得长高了好多。他疲劳不堪地回到家中,说:今天真是累得要命,我把地里的苗苗都拔了拔,帮助它们长快一点。他的儿子一听,赶快跑到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后人根据孟轲讲的这段故事,概括出“揠苗助长”成语,以比喻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将事情办糟。
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游刃有余”的原意指用刀宰牛,不管是割肉,还是砍骨头或剔骨头,刀的活动余地都很大,总是刀到肉下、骨肉分开。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事非常熟练、干净利落。
古时候,有个厨师,他宰牛动作非常迅速,很快就能把一条牛的肉与骨全部分解开来。别人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能如此熟练。他说,我主要是掌握住了事物的规律。开始宰牛时,眼前的牛都是一个整体。经三年的实践,再宰牛,看到的就不是全牛了。我顺着牛的全身结构,把各部分都分清,将刀**那经络、骨节及肉相连之处,解开容易得很。别人用刀很浪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