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刀锋之利还象刚磨过似的。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我的刀比那空隙还薄。所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很薄的刀准确地插入各骨节的空隙当中,感到宽宽绰绰,活动的余地还大的很。接着,厨师又说了下边一段话:“动刀甚微,(读huò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是说:但是刀子在里边活动时,我还是很小心的,一丝不苟,只是到全部分解开来,牛的肉与骨头象泥土散落于地时那样,我方能有时间提刀站起来,向四面看看,感到心满意足。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为孟子教训齐宣王的故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游说魏国梁惠王、梁襄王之后,到了齐国。当时正是齐宣王在位。齐宣王一见孟老夫子到来,很高兴,便请他给谈谈关于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称霸的事迹。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他一听叫他谈“齐桓、晋文之事”,马上编造一个理由:“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们都没有谈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所谓他们称霸之事,没有传到后世,我也没有听到过。孟子还进一步说道:“如果还要我说,我就说说‘王道’吧”。
在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关于“王道”问题中,孟子提出要行仁政,以道德力量来统一天下,反对使用军队去扩张疆土。如不施仁政,是要和别的国家结仇构怨的。当他发现齐宣王恰恰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国、楚国这些大国都能向他来朝贡,好自己作天下之盟主时,就毫不客气地说:“犹缘木而求鱼”。意思是:象爬到树上去捉鱼,根本不可能实现。齐宣王也不客气地说道:“竟然有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您这样的作法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尽力去干,必定有灾祸在后头。”
后人以“缘木求鱼”作成语用。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是绝对得不到结果的。
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出自《庄子·盗跖》篇,意思是胡说八道,拨弄是非。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极力反对儒家学说,并对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庄周在《盗跖》这篇文章里以编造的盗跖批孔丘的故事来攻击孔子。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年,奴隶起义领袖跖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沉重地打击了各诸侯国。孔子带着众弟子去见跖,企图说服跖停止攻战。对此,跖十分恼怒,大骂孔丘道:你这个花言巧语、造谣惑众的巧伪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你摇唇鼓舌,到处拨弄是非,你追名逐利,罪大恶极。给我赶快滚回去!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其本意是装傻别人都做不到、比不上,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名叫宁武子的大夫,他为人狡猾,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一次,孔丘在和人谈话中,提及宁武子时,大家随即请孔子对他作出评价。孔子即作了这样的回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同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这个人,当着国家太平的时候,他就显得很聪明,而当着国家不太平的时候,他就假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是能够做得到的,而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后人用“愚不可及”成语,形容人太愚笨。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非常高峻。住在北山的一个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已近九十了。他苦于两座大山屹立在他家门前,阻碍交通,就召集全家商量,说道:“我和你们全力以赴来削平面前两座大山,开山道路通向豫州之南,可以吗?”全家一致表示赞同。但是老人的妻子提出疑问道:“就凭您这么点力量,连魁父小山都搬不了,还能搬走太行山和王屋山?而且搬的土石都堆放到哪里去?”大家说,可以搬放渤海之滨和其它地方去。于是老愚公率领子孙们每天挖山不止。
后来河曲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看了直发笑,劝老愚公道:“您也想的太简单了,怎么能干这种傻事呢?象您这样老年无力的人,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了,还能把大山的土石都搬走?”愚公长长地叹口气说道:“您也想得太死了,如此地不通变故,简直不如妇孺。我就是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