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不信。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说完后,她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了。”她仍泰然处之,依旧不停地织布。又过了一阵子,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她说:“曾参杀了人啦!”曾子的母亲这下才惊慌起来。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曾参杀人”,用来比喻流言可畏。
债台高筑
《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周赧王软弱无能,名义是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权柄。当时他管辖的地方很小,还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周和西周。
当时楚考烈王听说魏国的信陵君战败了秦国,于是约会周赧王及其他诸侯共同前去讨伐。周赧王答应了这一要求,并把军队集中起来。可是打仗没有经费不行,所以只好立下字据向国内有钱的人借债,说
明打了胜仗后本利一起偿还。可是周出兵后,只有楚、燕两国发兵会合。等了三个多月,再没有别的诸侯派兵前来。结果一仗未打,就把军队撤回国来。仗没有打成,借来的钱却花光了。此后,借款给周天子的人,天天拿着债券到宫门外讨债,吵闹的声音一直传到宫廷里面。周赧王由于无钱还债,心情闷闷不乐,只好躲在宫中的一个高台之上。为此,人们把这座高台叫做“逃债台”。
后来人们把上述情节概括为“债台高筑”,用来形容欠债太多,无法偿还。
沾沾自喜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时代的魏其侯窦婴是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景帝三年,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军反抗汉朝的中央政权。汉景帝觉得王亲贵戚之中,再没有象窦婴这样能干的人,因此任命他为大将,赏赐黄金千金。窦婴把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他的部下使用,和亚夫一起共同把吴楚之乱平息了。因他平乱有功,景帝便封他为魏其侯。
后来,窦婴做了栗太子的老师。当景帝废栗太子时,他屡次为栗太子争辩,景帝因而对他不满。不久,庸碌无能的丞相刘舍被免职了,窦太后多次劝景帝封窦婴为丞相,景帝总不同意。他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意思是:魏其侯轻佻自满,太轻率,不能担任丞相。)
后来人们引用“沾沾自喜”形容人在工作中或学习上获得了一点儿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得意洋洋。
招兵买马
明·毛晋《六十种曲·白兔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代后唐时代的刘知远,因父母早死,生活困难,青年时就流落在外,被徐州沛县李家庄李员外收为义子。李员外因见刘知远生相不凡,知他定有发达之日,便将三女许他。成婚不久,李员外夫妻双亡。大儿子李洪见刘知远是个穷光蛋,就令其三妹改嫁;计未得逞,反被刘知远痛打一遭。后来此事为李三姐的三叔洞悉。李三叔原是同情刘知远的,而他们的成亲又是李三叔做的媒人,为此,他便向刘知远说:“老夫我打听太原并[bīnɡ]州岳节度使招军买马,积草囤粮;你武艺过人,如何不去?倘然一刀两剑取个前程,有何不可?”刘知远认为这样很好。
刘知远到并州投奔节度使岳勋之后,先做更夫,后为军士。他因在平乱中立了大功,被朝廷封为九州安抚使。
后来人们引用“招军买马”(或用“招兵买马”)表示当时统治集团的扩充武装之举;现多用以比喻组织人力,扩充势力。有时用于贬义,并与“招降纳叛”连用,说成“招兵买马,招降纳叛”。
招摇过市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想找官做,便到卫国去找卫灵公。
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去对孔子说:“各国来的有名望的人,都愿意和我们国君相好,而且必定和国君的夫人相见。听说您是鲁国的有名人物,我们的国君夫人愿意会见您。”孔子本不想去,但不去又恐失礼,不得已只好前往拜见。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月有余。有一天,卫灵公陪同他的夫人南子出街游逛,他的宠臣宦官雍渠陪同。出车时,宦官雍渠坐在车的右边,孔子坐在车的左边,“招摇而过市之。”(意思是:大摇大摆地在街上兜圈子。)
后来人们把“招摇而过市之”简缩成“招摇过市”,用来形容到处炫耀自己,引人注意,或在群众面前毫无顾忌,大摇大摆的样子。
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