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很喜欢猴子,家中养了一大群。时间久了,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家中粮食越来越少,怎么办呢?于是改喂橡实。后来,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朝三而暮四。”(意思是:早晨给你三个,晚上给你四个)猴子听了,又吵又闹。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个说法道:“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高兴,不再吵闹了。
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魏昌有个刘琨,他既有军事才能,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愍帝司马业时,派他做都督,兼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他和祖逖十分相好,年轻时他们同起同坐,同练武功,而且都有远大的抱负,决心驱逐来犯的敌人,振兴晋朝。后来刘琨听说祖逖杀敌有功,已被朝廷重用,这使他非常激动。于是他给亲友写信:“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逖先吾著鞭。”(意思是:我以戈矛做枕头,等待天亮,立志要消灭凶恶的敌人,常怕祖逖先我出征杀敌。)
后来人们引用“枕戈待旦”来形容为国杀敌心切,一刻也不松懈。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把脚的尺码量好,然后兴冲冲地跑到市上去买鞋。到了市上,他才发现忘了把尺码带上,于是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拿尺码。等他拿了尺码,气喘吁吁赶到市场时,已经“市罢,遂不得履。”(意思是:市已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子。)他痴痴呆呆地站在刚才摆过鞋摊的地方,扫兴极了。人们见状,乃问其故,他把经过情况讲了一遍。有人问他道:“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他十分认真地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意思是:宁可相信尺码,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脚。)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相信实际的人;也用来形容办事太机械。含贬义。
郑人争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地有两个人争论谁的岁数最大。两人开始争论的时候。还说了一些具体的年岁,互争高下,争到后来,就简直成了无稽之谈。为了战胜对方,他们不惜吹牛皮,说大话。一个说:“我与尧帝同年。”另一个说:“我与黄帝的哥哥同年。”两个人争得口沫横飞,面红耳赤,甚至摩拳擦掌,无法了结,最后只好告到官府。官府审案时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很简单,谁不争了,谁就算赢了。”这下,他们谁都不愿再争下去了。
后来人们就以“郑人争年”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没有根据,又没有意义。
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中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有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人们尊称他为孙子。孙子对军事和各种战争的情势都很有研究,并写成兵法十三篇,名为《孙子》。他在军事上虽有独特的见解,但在齐国并未得到重视,于是他带着《孙子》到吴国,把自己的著作献给了吴王。吴王读完《孙子》之后,认为此书写得不错,便叫孙武表演给他看。表演后,吴王认为孙武真有军事天才,便拜他为将军。
在《孙子》一书中,他讲了打仗的各方面的问题。在《谋攻》篇中,着重讲了如何进攻才能取胜这个中心问题。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出结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既要深入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要深入了解敌人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比较,确定战略方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每战必胜。)
后来人们引用“知己知彼”(亦作“知彼知己”)来表示既要了解自己的情况,也要了解别人的情况。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州官名田登,十分专横暴戾。他的名字也要人避讳,不许那里的百姓说“登”,连跟“登”同音的字也不能说。凡是触犯的人,轻则**,重则杀头。那么“点灯”的“灯”又该怎么说呢?不得已只得用与“灯”有关的词“火”来代替,把“点灯”改作“放火”。有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城里有钱有势的人照例要“点灯”。田登不得已只好假惺惺地允许老百姓进城“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