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
籊籊竹竿①,以钓于淇②。岂不尔思③,远莫致之④。泉源在左⑤,淇水在右⑥。女子有行⑦,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⑧,佩玉之傩⑨。淇水滺滺⑩,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①籊籊(tì):竹长而细貌。②淇:卫国水名。此诗中以淇水暗喻女子所嫁之地在淇水一方。诗中多以求鱼比兴寻求爱情或求偶。此以比兴寻求爱情而落空。③不尔思:即不思尔。④致:达到。此句的“远”有双关意,表面指女子嫁他人而路远,暗含自己和她的关系隔远。⑤泉源:泉水的源头。此以喻女子父母家之地。以泉水流出入河比兴女子出嫁离家,即思念嫁前的女子。一说泉源为水名。《集传》:“泉源,即百泉也,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在卫之西南,而东流与泉源合,故曰在右。”泉源水,在今河南淇县南。⑥淇水:泉流入淇水。此以喻所嫁夫家之地,即思念嫁人后的女子。⑦行:指女子嫁人。⑧巧笑:美女子的笑容。瑳(cuō):玉色鲜白貌。此以状女子之齿。⑨佩玉:佩带珠玉为饰。傩(nuó):行有节度。此指女子行步姿容优美。⑩滺滺(yóu):水流貌。桧楫:桧木船桨。桧(guì):木名。松舟,松木制的船。此句言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比兴自己本应却未能和女子相配成夫妻。言:语助词。写:消除,泻之本字。
【注释】
竹竿竹竿细又长,当年钓鱼淇水上。难道旧游我不想?路途遥远难还乡。左边呀,泉源头;右边呀,淇水流。姑娘出嫁别故国,远离家人怎不愁。右边呀,淇水流;左边呀,泉源头。巧笑露齿少年游,行动佩玉有节奏。淇水悠悠照样流,桧浆松舟也依旧。只好驾车且出游,聊除心里思乡愁。
芄兰
芄兰之支①,童子佩②。虽则佩③,能不我知④。容兮遂兮⑤,垂带悸兮⑥。芄兰之叶,童子佩⑦。虽则佩,能不我甲⑧。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①芄(wán)兰之支:芄兰枝叶茂盛。芄兰:草名,果实为荚形,成叉状,像古人佩带的。支:通“枝”,枝叶。②童子佩(xī):小孩子佩带着角锥。童子:未成年人,孩子。:角锥,古代一种用骨头制成的解绳结的锥子。③虽则佩:虽说是佩带了成年人才佩带的角锥。虽则:虽然。④能不我知:却并不明白我的心意。能: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不我知:宾语前置,即“不知我”。⑤容兮遂兮:多么从容悠闲呀。容:从容自在的样子。遂:安闲自得的样子。⑥垂带悸兮:绅带飘然下垂。带:古代的一种丝制带子,围在腰上,在前面打结,两头垂下。悸:衣带下垂的样子。⑦(shè):古代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器具,用象骨制成。⑧甲(xiá):通“狎”,亲近,亲昵。
【译文】
芄兰枝上尖荚垂,儿童挂着解结锥。虽然挂着解结锥,可他不解我是谁。大摇大摆佩玉响,东晃西荡大带垂。芄兰枝上叶弯弯,儿童佩不像样。虽然佩带玉扳指,不愿亲我把话讲。大摇大摆佩玉响,垂带晃荡净装腔。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①。谁谓宋远?跂予望之②。谁谓河广?曾来容刀③。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④。
【注释】
①杭:《楚辞·九章》王逸注引诗作“(音航)”,渡过。苇可以编筏,“一苇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极言渡河之不难。②跂: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大戴记·劝孝篇》“跂而望之”与此同义)。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一抬脚跟就可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③曾:犹乃。刀:小舟,字书作舠。“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黄河之狭。④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作终朝。这句是说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
【译文】
谁说黄河广又广?一条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远又远?踮起脚跟就在望。谁说黄河宽又宽?一条小船容纳难。谁说宋国远又远?不用一朝到对岸。
伯兮
伯兮朅兮①,邦之桀兮②。伯也执殳③,为王前驱④。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⑤。岂无膏沐⑥,谁適为容⑦!其雨其雨,杲杲出日⑧。愿言思伯⑨,甘心首疾⑩。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①伯:或是男子的表字。女子也可以叫她的爱人为“伯”、“叔”。朅:见《硕人》篇注。②桀:的本义是特立貌,引申为英杰。③殳(音殊):兵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