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10章

第10章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忏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又复太中大夫,再谪许州,致仕。卒谥文定。子由善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栾城应诏集》。

水调歌头一首

徐州中秋①

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②,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载《凉州》⑤。鼓吹助清赏⑥,鸿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⑧,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⑨,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徐州中秋: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辙与兄苏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

②东武:县名,汉置,隋始改为诸城,即今山东诸城。

③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

⑤凉州:指凉州古曲。

⑥清赏:赏明月。

⑦汀洲:水边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别称,代指月亮。

⑨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依刘表,不为所用,登当阳(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离乡日久,功业难成的感慨。

【简说】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其时苏辙同哥哥苏轼分别七年之后,相聚在彭城,“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序》)在中秋泛舟赏月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词,其兄苏轼也和作一首。苏轼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早岁又同登进士科,后因宦海飘泊,天各一方。二人经常互寄诗词,以诉相思。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就是怀念苏辙之作,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苏辙的衷心祝愿。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开门见山,叙写离愁,“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亟写分别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是回忆去年中秋,其兄苏轼在密州东武过中秋,曾写《水调歌头》词,表达无尽的离愁。“岂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岂意”中隐含着无限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赏月,泛舟引吭,实为一大快事,但从《凉州》古曲中也流露出忧愁和悲凉。词的下半片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是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是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这三句令人联想起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两者都以情景交融取胜,实为异曲同工。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城,怀乡慨世,作《登楼赋》的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其兄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希望。

这首词的基调比较低沉,但感情深挚真切,发自肺腑。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黄裳一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词五十三首。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⑤。

【注释】

①竞渡: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习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阗的鼓声。破:冲破。以上两句写参赛的龙舟从远处破浪而来。④“欢声”两句:写观众的欢呼呐喊,更显出最前面的船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

⑤锦标:锦旗,用以奖给优胜者。

【简说】

这首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风格明朗、简捷、晓畅。上片泛写赛龙舟之景,似见其色、似观其形、似闻其声。尤以“飞”、“破”二字显其气势。下片专力写赛龙舟时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