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3章 传忠录3

第3章 传忠录3

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

一、凡眩运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凡病中眩运,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

如丹溪云∶无痰不作运。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观《内经》曰∶上虚

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至于头重,尤属上虚,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

之苦倾,此之谓也。

一、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辨寒热

。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

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

之,但有寒热之异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

,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

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

一、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属性: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

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

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

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

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

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一、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

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

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若小水清利

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一、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

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使非真实而

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由泄而愈亏。所以凡病不足

,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既调,自将通达,即大肠秘结

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属性: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

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

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

之权变可因以辨。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一、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也。

属性: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

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

法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

,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

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曰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

此在疑虚疑实之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一、凡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

,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