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3章 传忠录3

第3章 传忠录3

一、凡势在危急,难容稍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

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属性: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其在《热论篇》则

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

气虚而然者。《素问》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由此观之,则凡

病是证,其属气虚者什九,气闭者什一耳。

一、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属性: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

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

气壮者,此阳证也。

一、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

一、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

汤,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一、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

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尝治垂危最重

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熟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

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

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属性:脉色者,血气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斜则影斜,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故凡察

病者,须先明脉色。但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欲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四者

无差,尽其善矣。第脉法之辨,以洪滑者为实为阳,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然仲景曰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

阴证。《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阳也。形色之辨,以红

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总之

,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辨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者,乃邪

气之至。病值危险之际,但以此察元气之盛衰,邪正之进退,则死生关系,全在乎此。此理

极微,谈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见凡欲诊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须察脉色,辨声音,参合求

之,则阴阳虚实方有真据,否则得此失彼,以非为是,医家之病,莫此为甚,不可忽也。诸

所未尽,详后卷脉神章。

属性: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

,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

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

一、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

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一、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散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一、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一、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非刚不足以去暴,

非柔不足以济刚。

一、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藉其平妥。

一、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气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动血中

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一、气味有善恶∶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