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86章 杂证谟疝气

第86章 杂证谟疝气

云∶大抵此疾虽因虚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

不去,其病则实。故必先涤所蓄之热,然后补之。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盖谓此也。

刘宗浓云∶谨按疝证虽始为因虚而得,必邪实迫痛而未下者,故当先泻而后补也。至有

虚甚迫痛,上为呕逆,或下有遗精者,此邪实正虚之甚矣,此欲不补可乎?但恐补之则无益

,泻之则气转陷,幸而获生者,鲜矣。

陈无择曰∶经云七疝、诸疝等义,更不见名状,但有寒疝、疝、狐疝而已。唯《大奇

论》列五脏脉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则为瘕,气因寒聚则为疝。但五脏脉理不同,不

可不辨。且肾脉本沉,心脉本滑,受寒则急,于理乃是。肝脉本弦,肺脉本涩,并谓之沉,

未为了义。又脾不出本脉,但云急为疝,亦文义之缺也。凡云急者,紧也,紧为寒,亦可类

推。且贼风入腹亦为疝,冒暑履湿皆能为疝,当随四气改易急字,风则浮弦,暑则洪数,湿

则缓细,于理始明。要知疝虽兼脏气,皆外所因也,寒泣、风散、暑郁、湿着、绞刺击搏,

无有定处,仓卒之际,痛不堪忍,世人称为横弦、竖弦、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等,名义不

同,证状则一。

张子和曰∶《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达谓吐也,令条达其气也。肝之积,本当吐者,

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者,此也。敢列七疝图于下,以示后

之君子,庶几有所凭借者焉。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控**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

月涉水,

或冒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中按

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

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

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

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

,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

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

不治,惟筑宾一穴灸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

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

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

之间,湫塘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突出,虽以此类,乃热则不禁固

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太仆曰∶阳

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疝也。以上七疝,下去

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癃疝

也。不可不下。

刘宗浓曰∶按子和所论,病本经络之原,至为详尽,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当异,然俱

用攻下之法,愚切疑焉。虽钱仲阳亦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肾

只是不足。夫厥阴一经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当视其浅深而行之可也。况有邪气客于膀胱

、小肠之经者;若干于少阴肾经,则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

愚谓子和七疝之治,虽各有不同,然无非用下,则不能无偏。故刘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