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耐力好的优点。最重要的是,马的作战能力也在他们的训练下有了很大改观。这样的一个大国,会轻率地派出只有三千人的军队,而且是自己国中的精锐之中的精锐,来孤军深入,到定襄城下送死吗?
尤其是,领兵的是唐朝当朝的兵部尚书李靖。颉利曾多次同李靖打过交道,尽管在隋末群雄纷起,出现了窦建德、刘黑闼、杜伏威、李密等追逐沙场的天才,甚至还包括李世民和他的兄弟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的手下亦有长孙无忌、李绩、尉迟恭等名将,但这些人却很少有人能与李靖相比。
李靖平素很不爱说话,但一说起战争,不论是古时春秋战国争霸,还是三国并立,或者是当今时局,他便雄辩滔滔,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往往有精要的见解。而他用兵,有时两军对阵,全凭阵法获胜,有时奇兵突出,令敌猝不及防。李靖用兵,全无成法,是颉利所知道的军事将领中最难对付的一个。
这样的一员名将,会将自己送入险地,犯孤军深入、劳师远征的低级错误吗?
虽然有将领提出李靖可能在兵行险招,搏上一击,他的后续部队因某种原因未及赶到,如果出城迎敌,会轻松将这三千骑兵击溃。
但大多数将领和颉利可汗本人却认为,李靖不会犯这种错误,如果不是以倾国之兵,李靖不可能轻易进攻突厥。而进攻的战略,事先李靖一定与李世民商讨过,李世民善于用且爱用奇兵,这是众所周知的,难保李靖不采纳他的意见,用三千跑的速度最快的骑兵做诱饵,将定襄守军吸引出来,带到远处,然后伏兵四起,轻松夺城。
上午商议的最后结果,是派部分兵马入城,拱卫定囊城两翼,暂时按兵不动。如果李靖也只是严加防范,按兵不动,那就可能是他各军推进速度有异,正在静待援军,若他连夜攻城,就一定是重兵在手,所以有恃无恐。
谁知下午守城士兵逐级上报,言道突利可汗派人给颉利手下的头号心腹大臣康苏密来送信,颉利可汗立刻起了疑心。
康苏密这段时间的表现很不正常,先是极力要派使臣赴长安请求和亲,谁知不但李世民没有同意和亲,反而马上派来了军队,继而在上午的会上,他又主张言和,要知道,如果想与大唐言和,由于突厥一向信誉不嘉,恐怕得用一些表现诚意的办法,比如,颉利本人或他的儿子到长安做人质,而大唐派来三千骑兵,颉利可汗这个威振草原的大汗便投降,未免也太离谱了吧?
颉利可汗,由于是以武力登上汗位,所以非常害怕其他人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自己,生性多疑,加之有突利可汗降唐的消息不断传来,虽难辩真假,也不由他不多加防范。也不得不猜测帐中诸将有哪些亲近突利甚至大唐。
康苏密此时提出向唐议和,让一向对他极为信任的颉利顿生疑心,毕竟,康苏密对国中军中的情况太了解了,若他投向大唐,对突厥的打击将是极为重大的。
颉利马上派人去康苏密府上,要他将突利的信使交出来,一则看看康苏密的忠心程度,二则也可以追问一下突利的近况。派出一人后,颉利忽想应让康苏密也一同来。如果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就把他就地擒拿。谁知去了好半天两人都不见回来,颉利疑心大起,于是派素与康苏密不和的次设米形去传他。颉利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种不信任,使本忠心于他的康苏密下定决心,举家投向了大唐。
颉利可汗得知康苏密带领全家老小、杀死米形,反出定襄城,投奔李靖的消息后,不由得大怒,在大帐内大骂康苏密忘恩负义,将怒火发泄到一屋的陈设之中。
等怒气发完了,颉利可汗静下心来,认为这事不那么简单,他叫来当时看门的十夫长和契可,仔细询问当时的情景,道:“你认识那个卖茶叶的老康吗?嗯?”这“嗯”的一声充满了恐吓味道,契可觉得腿都发抖了,可事到召集又不能
不硬扛,于是硬着头皮道:“回大汗,小人认得,他经常从中原贩卖茶叶到突厥及西域等处。”
“认识?”颉利冷笑道:“他长有多高?什么模样?多大年纪?每年来突厥几次?每次带多少茶叶?你如何得知他们是突利的信使?”
颉利每问一句,契可觉得自己便矮上一节,腿也软上三分,最后颉利呼地站起,厉声喝道:“你拿了他们多少钱?说!他们杀了米形次设,挟持康苏密出城,你若是不说,便是同犯,你可知后果?”
契可再也支持不住,双膝跪倒,磕头不止,颤声道:“小人该死,请可汗恕罪!”颉利换上一副慈容,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要慌,慢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