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虽被封于府治州治、各地战略要津战略枢纽,然而对当地人口并无管辖职责,也不控制当地州府,正所谓:
“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俸而不治事。”
靖难之役后,藩王不再被允许培养军事才能或实现个人军事抱负,被进一步剥夺权力。
崇祯九年,阿济格率兵入关。唐王朱聿键救国心切,不顾朱由检禁令,自募兵马北上勤王。尽管动机纯粹,唐王还是被煤山战神按上“非法抗清”的罪名,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远方亲戚关进凤阳高墙。
发展到后来,藩王连像正常百姓一样种地、经商、科举(嘉靖中期后放开)都没了。
作为藩王,儿子甚至不能探视其病重的父亲,如安塞王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哀叹:
“每思父母之恩,心摧肝裂,不能自已!”(注1)
这种藩禁制度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藩王的社会地位。
起初,地方州县衙门主官还有拜见藩王之责。由于藩王田庄的租税是有文官负责征收而藩王本人,藩王们的收入“实际上被削减至仅为国家禄米”(注2)。
换句话说,地方主官对藩王不再给予应有的尊重。
事实上,明中以后,藩王宗亲最后能平等结交的人群,就只剩下些低级官吏和本地道士。
宣德以后,地方官员与藩王平起平坐,官员勒索藩王钱财之事比比皆是,如果藩王不体面(主动贿赂地方主官),知府知县便会帮他们体面。
严厉的藩禁制度之下,藩王们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社会活动受到隔绝,久而久之,自身存在意义价值也会倍受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藩王精神状态都不太正常,(注3),有明一代,藩王自杀自残者不在少数。
活着的人,总要有些精神安慰,好让自己不发疯。
于是,信仰道教便成为明代藩王宗亲们的普遍追求。
注:
1、《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5a
2、吴辑华:《明代制度史论丛》第288页
3、对明代宗藩成员的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和人格讨论,见暴鸿昌:《明代藩禁简论》,第57页;赵中男:《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