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的天气,他们二人却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们聊着天,欣赏着雪景,走走停停,仿佛是在寻找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终于到达了如皋。冒家的家人对董小宛的出身并无半点偏见,反而十分欢迎她的到来。
在崇祯十六年腊月二十八日那天,冒府的气氛热闹非凡,仿佛所有的喜气都凝聚在了这个时刻。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彩色的绸带飘扬在寒冷的冬风中,给这个古老的地方增添了几分生机。黄昏时分,一阵鞭炮声打破了沉静,那是董小宛的花轿从水绘园缓缓出发,驶向了冒府。 那个时刻,太阳渐渐沉入了山的那边,留下一片绚丽的晚霞。而冒府的大门口,人群熙熙攘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轿子停在了门口,董小宛穿着华丽的吉服,缓缓走出了轿子。她看起来那么娇艳动人,如同盛开的花朵。当她踏入冒府的那一刻,所有的喧嚣都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停滞了。 酒宴持续到了深夜,当最后一批贺客离开,冒府的大门缓缓关闭。冒辟疆站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心中充满了喜悦。他走进了洞房,看着坐在床边,烛光映衬下更加娇美的董小宛。他轻轻地走过去,温柔地握住她的手,低声吟诵出了一首诗:“昨日今宵大不同,新人胜是旧时容。翡翠翕中双飞燕,鸳鸯枕上两心同。” 董小宛抬头看向他,眼中充满了温柔与深情。她轻启朱唇,微笑着回应:“媚香楼上喜知名,梦绕肠回欲识君。在前醉晤结连理,劫后馀生了夙因。” 这般的吟咏情深,又如何能用言语完全表达?洞房之中,只有他们的低语和笑声,如同最甜美的旋律。那一夜,仿佛是上天给予他们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自那日起,董小宛每天清晨都会从水绘园回到冒府,与辟疆一同度过每一个快乐的时刻。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甜蜜与幸福。冒府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深深的情意。
在那个时刻,冒辟疆的父亲已经结束了襄阳的官职,回到了温馨的家。这个家,现在是一幅和谐欢乐的景象,所有的成员都在这里,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然而,由于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苏氏身体虚弱,无法承担家庭主妇的责任,董小宛便默默地接过了这个重担。 董小宛,她就像是家里的灵魂,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家里的每一笔开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她的精心打理。她从不会隐瞒任何的银两,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冒家的账目在她手中就像是一本敞开的书,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她还烧得一手好菜,能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和腊味,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大饱口福。每当大家品尝她做的美食时,都会对她赞不绝口。 而对于丈夫冒辟疆,董小宛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当他沉浸在古籍的考证中,著书立说时,董小宛就在一旁默默地为他服务。她会为他燃起烛光,泡上一杯香浓的茶。有时候,她也会帮他查阅一些资料,甚至抄写书稿。每当冒辟疆感到疲惫时,董小宛就会为他弹奏一曲琵琶,用音乐为他消解疲劳,带来宁静和舒适。
董小宛,这位才情横溢、温婉贤淑的女子,如同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绚烂的光辉。她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才能,将冒家的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 在那个大家庭中,董小宛宛如一位慈爱的母亲,细心照料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她深知公婆的期望,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与冒辟疆的结发妻子苏元芳的关系更是和睦融洽,两人情同姐妹,携手共度时光。 在教育孩子方面,董小宛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亲自教导他们学诗作文,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茁壮成长,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作为冒家的财政掌舵人,董小宛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她将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更为难得的是,她从未为自己添置过一件首饰,更没有存下一文私房钱。她的廉洁自守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不已。 然而,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于她能够将琐碎庸常的生活过得极富情致。她烧得一手好菜,那些精致可口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品尝了她的手艺后,赞不绝口,将她的菜肴誉为“诗菜”。除此之外,她制作的“董糖”也备受欢迎,成为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 与冒辟疆共度的时光里,他们历经了四季的轮回,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在春天的莺飞草长中,他们漫步在花海中,陶醉于芬芳的气息;在夏天的草木葳蕤中,他们共同聆听蝉鸣鸟叫,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在秋天的多愁善感中,他们一起品味着丰收的喜悦;在冬天的幽雅清冷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