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偎在一起,驱散着寒意。 然而,这段流光溢彩的时光仅仅维持了九年。
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北京的历史被李自成的大军改写。那一天,崇祯皇帝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短短的五个月后,福王继位,他宣布下一年的年号为“弘光”。 然而,新朝的喜悦尚未在空气中散去,吴三桂的背叛为清军打开了关口,让他们如破竹般长驱直入。他们的铁骑在中国的土地上狂奔,城市在他们面前陷落,像是被风吹散的云朵。 到了崇祯十八年的五月,扬州和南京这两座古都也未能抵挡住清军的铁蹄。人们常说铜山西崩、洛铜东应,而如皋城内的居民们则深感恐慌,纷纷逃窜,使城内空空如也。 在这样的风声鹤唳之中,冒辟疆大惊失色,急忙找来董小宛商议对策。董小宛,那个以冷静和智慧著称的女子,此刻也显得有些无助。她看着冒辟疆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认为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我们应该暂时避开这场灾难。” 他们决定向盐官城的陈则梁求助。但当他们抵达盐官城时,却发现陈家早已搬走,避乱去了他乡。
在一片血雨腥风的战乱中,冒家一族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如同风中的落叶,不知何时会遭遇不测。既要躲避清军的铁骑追捕,又要防备李自成余部留下的土匪侵扰,生活在这道阴影下,日夜不安。 然而,正是在这危机四伏的逃亡路上,一个人的胆识和品行得以彰显。董小宛,这位柔弱的女子,在逃难的队伍中,无论是前方的荆棘密布,还是后方的虎视眈眈,她都毫不畏惧。她时而挥剑开路,冲锋在前;时而守在队伍的末尾,确保家人的安全。 冒辟疆一手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另一只手却被董小宛安排去扶持他的正妻苏元芳。董小宛的举动,尽显其深明大义,她的眼中没有小我,只有对家族的责任和对家人的关爱。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想放过这一家人。当他们途经马鞍山一带时,不幸地与清兵遭遇。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除了董小宛和冒辟疆等八人凭借机智匍匐在地,装死逃过一劫外,冒家其余的奴婢和亲人皆惨遭不幸,连那些随身携带的珍贵字画也在这场浩劫中丢失。
冒辟疆一家人在陌生的地方,失去了依靠,而冒辟疆又在途中不慎落水,发起高烧。在风雨飘摇的逃难路上,冒辟疆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吓,病情急剧恶化。他的生命悬于一线,许多一直跟随他的文臣武将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纷纷屈膝求生。然而,在这片混乱之中,明朝的旧臣们纷纷选择投降清朝,其中就包括吴三桂和洪承畴等人。他们或许是看透了历史的变迁,选择了顺应潮流。而在文坛上,东林复社的名人钱牧斋和侯朝宗等也纷纷投靠了新朝廷,董小宛却如同一股清流,她义正严词地力劝冒辟疆宁死也不得降清。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挺直脊背,对那些只顾自己安危的文臣武将表示出深深的鄙视。她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剑,直指人心:“那些口头上牵挂国家安危,但第一个举手投降的士大夫,与他们的行为相比,我们的大义凛然才更加珍贵。”
在动荡的岁月里,冒辟疆和董小宛历经磨难,最终返回了家园。曾经的冒家,钟鸣鼎食,富丽堂皇,如今却因战火洗礼,变得一贫如洗。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董小宛再次展现了她卓越的持家智慧。在她的精打细算之下,全家人的温饱得以勉强维持。 冒辟疆在国破家亡的打击下,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势汹汹,险些失去了生命。董小宛,这位深爱着丈夫的女子,夜以继日地守在他的身边,用她那温软馥郁的身躯为他驱寒;当他的体温升高时,她便轻柔地为他擦身按摩,以期能为他降温。不仅如此,董小宛还亲自为他端汤喂药,甚至是他那些令人作呕的排泄物,也都是她亲自处理。面对冒辟疆因病痛而变得暴躁易怒的情绪,董小宛始终温柔相待,默默承受着他的责骂。 婆婆眼见着小宛,那个温婉贤淑的女子,因为日夜不辍地照料丈夫冒辟疆而日渐憔悴,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的疼惜。她几次三番地提出让小宛去休息,自己来接手照顾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但小宛总是微笑着拒绝,她坚定地说,服侍好自己的丈夫就是她最大的福分,就算有一天病倒在床,甚至“虽死犹生”,她也无怨无悔。 可命运,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给你一个晴天霹雳。长期的辛苦劳作和无微不至的照料,让小宛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当冒辟疆的病痛逐渐消退,恢复健康时,小宛却倒在了病床上。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冒家上下一片愁云惨雾。 他们四处求医问药,寻找能医治好这位善良、勤劳的好儿媳的良医。而在这期间,小宛又默默承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