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博源的铁面无私彻底触怒了利益集团。某个深秋的深夜,寒风裹挟着细雨,博源结束加班独自走在回家路上。突然,三个戴着黑色口罩、身着黑衣的壮汉从巷子里冲出,手中的棍棒泛着冷光,二话不说就朝他扑来。博源凭借模拟体艺术赋予的敏捷反应,迅速侧身躲过,顺势踢翻身旁的垃圾桶阻拦追兵。狭窄的巷道里,棍棒与地面碰撞出刺耳的声响,博源在昏暗的路灯下与三人周旋,巧妙地利用地形躲避攻击。打斗声惊动了附近居民,壮汉们见势不妙,恶狠狠地留下一句“别多管闲事”后迅速逃窜。
第二天清晨,博源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赫然出现一封匿名恐吓信。信纸上用红墨水写着“再查下去全家都没好下场”,字迹扭曲狰狞,还附带了几张偷拍他家人的照片。照片里,他的妻子在超市购物,孩子在学校门口玩耍,每张照片都精准地捕捉到家人毫无防备的瞬间。博源攥着信纸的手青筋暴起,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但内心却更加坚定——越是接近真相,越不能退缩。
与此同时,省厅内部也暗流涌动。一些不明来历的谣言开始四处传播,有人说博源是为了个人政绩故意夸大事实,甚至捏造证据。这些谣言就像无形的匕首,试图在舆论上打压博源,动摇他继续调查的决心。
更棘手的是,调查组在取证过程中遭遇系统性阻挠。当他们前往教育局档案室调取相关文件时,发现关键档案不翼而飞,原本应该存放档案的位置只剩下空荡荡的文件夹;约谈涉案人员时,对方要么装疯卖傻,对所有问题都一问三不知,要么一口咬定对舞弊行为毫不知情,态度嚣张跋扈。
某一天,博源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段经过变声处理的语音:“年轻人,别把路走绝了。城西那所希望小学的基建款,你要不要也查一查?”这段充满威胁意味的语音,不仅是对博源的警告,更暗示着这场腐败风波背后牵扯的利益网络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庞大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