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传承
研究院的学者们用三维拓片还原了太阳门的完整图案。银船的动力核心清晰呈现:外层是银制锅炉(刻着汞齐银的符号),中层是嵌套活塞(标有20进制的压力刻度),内层是块玉玺形状的装置(散发着光带的线条)——这分明是“汞齐银提供燃料+蒸汽机转化能量+玉玺磁场导向”的三重结构,与赵莽的银-星共振系统如出一辙。
“古代炼金术的终极应用!”欧洲炼金术士指着银船尾部的喷口符号,“蒸汽在玉玺磁场中被电离,产生反冲力,这与我们设想的‘星际推进器’原理相同!”他带来的手稿里,达芬奇绘制的飞行器草图,与银船的气动布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赵莽用合璧炼银术制作了银船动力核心的模型。当汞齐银在银制锅炉中加热至360c,产生的蒸汽推动活塞,玉玺装置的磁场将蒸汽离子化,模型果然在滑轨上滑行起来,虽然离地不足寸,却证明了原理的可行性。
“不是神话,是未完成的技术。”赵莽测量模型的推进效率,发现当蒸汽频率与玉玺光带频率(142.1赫兹)共振时,推力会突然增加三倍——这解释了太阳门符号中“银船随星共振而飞”的记载,本质是能量耦合的增效作用。
阿马鲁的结绳记录着更惊人的细节:银船的航程对应着特定的星图航线,比邻星的距离需要“72小时持续蒸汽输出”,天狼星则需要“144小时”,这与现代计算的星际航行时间比例完全一致。“我们的祖先没说‘飞’,说的是‘沿着蒸汽的轨迹攀登星辰’,”他翻译着结绳上的古老谚语,“这更像在描述能量推进的过程。”
三、工业革命的星际基因
赵莽在银船动力核心与蒸汽机模型中,找到了五条共通的技术基因:
1. 能量转化:均通过加热使介质(银\/水)相变产生动力;
2. 磁场辅助:依赖地磁或玉玺磁场稳定能量输出;
3. 银质传导:用高纯度银减少能量损耗(太阳门用原生银,蒸汽机用汞齐银);
4. 星图校准:动力输出与特定恒星的频率共振;
5. 模块化设计:核心部件可独立替换(活塞\/锅炉\/磁场装置)。
“这证明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赵莽在研究院的报告里写道,“是古代星际技术在地球文明中的缓慢复苏。就像颗埋藏的种子,在合适的温度(科学积累)、湿度(技术融合)下,终于发芽。”
欧洲学者带来的珍妮纺纱机图纸,印证了这个观点。纺纱机的齿轮比例,与太阳门银船的传动比存在数学关联;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离心调速器,其原理能在银船的稳定装置符号中找到原型。“不是模仿,是人类对高效能量利用的必然选择,”学者感叹,“就像不同文明都会发明轮子,面对能量转化的问题,智慧总会指向相似的答案。”
研究院按太阳门的原理,制作了银船动力核心的放大模型。当汞齐银在银制锅炉中达到临界温度,玉玺磁场将蒸汽电离成等离子体,模型产生的推力竟能举起自身重量的三倍——虽然远不足以升空,却证明了“蒸汽-磁场-银”组合的推进潜力,正如太阳门符号暗示的那样。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重新发现星际技术的碎片。”赵莽望着模型喷出的离子束,在空气中留下淡蓝色的轨迹,“蒸汽机是银船动力核心的简化版,电力是玉玺磁场的民用化,而我们现在做的,是把这些碎片重新拼起来。”
四、竞争与传承
太阳门碎片的消息传到欧洲,引发了“工业技术溯源”热潮。英国皇家学会派人来泉州,将银船符号与纽科门蒸汽机对比,发现两者的蒸汽循环模式完全相同;法国科学院则用数学证明,太阳门的活塞比例符合黄金分割,与最优动力输出曲线完美重合。
“不能再把工业革命当作欧洲的独创。”欧洲学者的联名信中,首次承认“技术的源头可能来自更古老的全球智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开始批量运输银矿样本,请求研究院用合璧炼银术制作高纯度银材,用于仿制银船的动力核心。
后金的工匠也加入了研究。他们按太阳门的符号,用辽东银制作了简易的活塞装置,虽然效率低下,却成功实现了“蒸汽驱动的矿石提升机”,将矿洞运输效率提高了五成。“原来‘会飞的银船’离我们不远,”辽东传来的信里,附着手绘的改进图纸,上面既有印加符号,也有满文标注。
赵莽将各方研究汇总成《太阳门技术谱系》,清晰呈现出传承脉络:
- 古代星际文明:创造银船(完整的蒸汽-磁场-银动力系统)
- 印加文明: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