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倍能量,也就是10吨汞齐银,且必须是比邻星对应的波托西银矿产出——这样就兼顾了能量、星图、复杂度三者。”
阿马鲁的结绳记录下首批等价公式:
- 1吨波托西汞齐银 ? 比邻星基础导航数据
- 5吨泉州银 ? 天狼星矿物分析技术
- 10吨混合银矿 ? 银船动力核心原理
当这些公式被念出时,黄金面具的水晶突然投射出对应的星图区域,每个区域的亮度正好与所需银矿的吨数成正比,像宇宙在无声地认可这套规则。
中国商人立刻提出了“逆向等价”:“若外星文明需要地球的技术呢?”赵莽的回答写在新准则草稿上:“1项地球独有技术(如合璧炼银术)=5吨外星稀有元素”——这既保护了地球的技术优势,也为双向贸易留了余地。
三、准则的细节
《银河贸易准则》的定稿用四种文字书写,除了核心的等价交换,还包含三项关键条款:
资源保护条款:每次兑换不得超过银矿年开采量的10%,像给泉眼留足蓄水的时间。玛雅祭司用星图解释:“过度开采会让地球的‘星际港口’能量枯竭,就像波托西银矿若采空,比邻星的航线会自动关闭。”
技术共享条款:兑换的星际技术必须公开半数原理,如得到反重力技术,需公开声波频率参数,但保留装置细节——这是赵莽坚持的“不藏一法”原则,避免技术垄断引发冲突。
应急条款:若遇外星文明恶意要价,预备会成员需共同抵制,就像港里的船联手对付海盗。欧洲科学家补充道:“就像我们用联合舰队保护贸易航线,星际也需要‘共同防御’。”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带来了实际案例:他们用3吨汞齐银,从赵莽的研究院换来了“声波悬浮基础技术”,按准则公开了频率计算方法,保留了装置校准细节——这次成功的“内部兑换”,成了准则的首个实践样本。
后金的使者虽未正式加入,却送来辽东磁矿的样本,请求按准则兑换反重力技术。预备会投票通过了“有限合作”:用1吨磁矿(等价于0.5吨汞齐银)兑换基础原理,条件是后金需承诺磁矿开采符合资源保护条款。
“准则不是围墙,是门槛,”赵莽在条款旁批注,“只要愿意按规则来,无论是谁,都能走进来。”
四、预备会的实践
预备会的首个“星际模拟贸易”在泉州研究院展开。中国商人提供1吨波托西汞齐银,玛雅祭司“代表比邻星文明”,用黄金面具投射出段新的星图航线——这段此前未被破解的航线,能让商船缩短三成航程,价值恰好等于1吨汞齐银的能量。
“兑换成功!”赵莽敲响铜锣,银锭被送入共振炉,星图数据被存入《银河贸易档案》,双方在准则文本上签字,用印加结绳记录下时间(142.1刻钟)——整个过程严格按条款执行,像场庄重的仪式。
欧洲科学家团队用5吨银矿,兑换了太阳门银船的动力核心细节。他们按准则公开了蒸汽压力计算公式,作为“地球技术交换”。这些公式与银船符号结合后,竟让蒸汽机的效率提升了15%,证明了等价交换的互惠性。
秘鲁矿工们则用开采记录(按准则要求的可持续开采量),兑换了合璧炼银术的去汞技术。阿马鲁的结绳上,银矿产量与矿工寿命第一次出现同步上升的曲线——以前每采1吨银,就有1名矿工因汞中毒倒下,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10。
“这才是准则的意义,”赵莽看着结绳上的绿色绳结(代表健康)越来越多,“不仅是贸易,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受益。”
预备会的影响力很快超出地球。当欧洲的望远镜捕捉到比邻星的异常射线,其脉冲频率正好是142.1赫兹,且间隔与预备会设定的“贸易信号频率”完全一致时,学者们都意识到:“可能真的有外星文明在‘收听’我们的准则。”
五、向银河启航
崇祯三十五年的冬至,《银河贸易准则》被刻在海神庙的新碑上,与《银河-地球贸易对照图》、“宇宙常数链”石碑组成三角,像座面向星空的祭坛。碑前的银制天平上,一端放着1吨汞齐银,另一端放着卷记录反重力技术的羊皮纸,天平保持着完美的平衡。
预备会的成员们在此宣誓:“以等价为尺,以共享为桥,以保护为界,带地球文明走进银河。”宣誓完毕,荷兰商船“银河号”鸣笛启航,货舱里装着按准则准备的“贸易品”:3吨汞齐银、2吨磁矿、1套合璧炼银术手册,甲板上飘扬着预备会的旗帜——三种符号组成的天平图案。
赵莽站在码头,望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