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汞镜的科学解读
光影之理
赵莽的狼毫笔在宣纸上划过最后一笔时,窗棂外的月光正好落在砚台里。!x\4~5!z?w...c′o¢m/墨汁中浮着的银粉缓缓沉淀,在砚底拼出一个模糊的镜面轮廓——这是他记录水银镜迷宫原理的第三十七个深夜,《中西炼金术考》的书稿已经堆到了案头的青铜鼎旁。
“光行直,遇镜反,角度恒等。”他念出刚写下的句子,指尖点过书稿里的示意图:两条直线代表入射光与反射光,垂直于镜面的虚线是法线,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标注精确到半度。这个被后世称为“光的反射定律”的规律,此刻正用毛笔字与玛雅符号共同诠释。
案头的银币罗盘突然轻颤,高汞银币表面的结晶映出三年前的记忆:在太阳神庙的镜厅里,四十面水银镜的反光精准汇聚于一点,将“142.1”的频率投射到穹顶。那时他以为是超自然的奇迹,直到用六分仪反复测量,才发现所有镜面的角度都严格遵循反射定律,误差不超过0.1度。
“玛雅祭司不是魔法师,是最早的光学工程师。”赵莽在书稿旁批注,笔下的墨痕渐渐晕开。他想起阿吉拉尔祖父留下的手稿,里面用玛雅象形文字记录着调整镜面的方法:“日出时,使光斑落于石龟左眼;日中时,移至右眼;日落时,归于龟背——这是用太阳的位置校准反射角度的实证。”
书稿中夹着的汞蒸气检测报告沙沙作响。数据显示,镜面反射的清晰度与汞含量成正相关:含汞量80%的镜面反射率达92%,50%的镜面降至75%,而西班牙人用纯银仿制的镜面,反射率只有可怜的40%。这些数字戳破了“超自然力量”的谎言,证明玛雅人的“光影奇迹”不过是对汞化学特性的熟练运用。
“城邦星图是光学投影的结果。”赵莽翻到书稿的关键章节,那里贴着他绘制的光路图:十二面水银镜将真实的星空影像反射到岩壁,通过调整角度,使星座与城邦图案重合;第十三座城邦的影像则来自银河中心的星光,经特殊角度的镜面聚焦后显形——这与后世的幻灯机原理如出一辙。
阿吉拉尔走进帐篷时,正看见赵莽用铜镜和蜡烛做实验。烛光经铜镜反射,在羊皮纸上投出清晰的光斑,移动铜镜角度,光斑就会按反射定律移动,在纸上拼出玛雅数字“142.1”。这个简单的实验,完美复刻了迷宫中最神秘的光影现象。
“祖先们发现,用汞涂抹的镜面能让光斑更亮。”玛雅后裔指着实验中的铜镜,“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只当是神的恩赐。你现在告诉我们,这是‘汞的化学特性’?”
赵莽点头,翻开《天工开物》的拓片:“宋应星早就记载,‘水银能令银器增亮,非神异也,乃其性黏附光气’。其实是汞能填补镜面的微小凹坑,减少光的散射——这就是科学,不是魔法。”
他们在遗址的密室里找到更多证据。玛雅工匠的笔记里,详细记录了不同汞含量对应的反射效果:“汞三成,光散如星;汞七成,光聚如日”,这些描述与现代光学检测数据完全吻合。甚至有块石板上画着类似六分仪的工具,标注着“测量光的角度”。
“西班牙人把这叫巫术,后金密使以为是超自然力量。”赵莽将这些证据整理成书稿的附录,“其实玛雅人早就用实证的方法总结出规律,只是没有现代的科学术语。”
书稿完成的那天,银钞同盟的工匠们用迷宫原理制造了第一台“光影仪”。通过调整镜面角度和汞含量,能将银矿的三维影像投射到任何平面上。当第十三座城邦的影像在同盟大会上显形时,没人再认为这是奇迹——他们都看到了背后的光路图和计算公式。
赵莽在书稿的最后写道:“所谓超自然,不过是未被理解的自然;所谓奇迹,终能用规律解释。玛雅人的伟大,不在于掌握了魔法,而在于用朴素的观察,触摸到了光与汞的本质。”
阿吉拉尔用玛雅文在扉页写下译文,两种文字并排而立,就像两种文明对科学的共同致敬。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在书稿上,光斑在字里行间跳动,遵循着千年前就被玛雅工匠发现的反射定律,安静而准确。
远处的银矿传来锻锤的声响,同盟的第一批科学仪器正在铸造。赵莽知道,这本《中西炼金术考》不仅记录了水银镜迷宫的秘密,更开启了两种文明共同探索科学的新旅程——而光的反射定律,就是这段旅程最明亮的路标。
银净之术
赵莽的指尖掠过蒸馏釜的铜制盘管时,银币罗盘突然在操作台上发出轻鸣。四枚银币自动排列成菱形,高汞与低汞银币的连线恰好穿过釜底的银矿粉末,在刻度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