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4续

大明锦衣卫1014续

上投出的阴影,与《跨卷伏笔》手稿里的“无汞炼银”图谱完美重合。

“就是这个角度。”他调整盘管的倾斜度,让其与罗盘指示的“东偏南14.21度”完全一致。三年来在水银镜迷宫总结的“汞差原理”,此刻正转化为炼金设备的改良方案:利用不同汞含量银矿的密度差异,通过特定角度的离心分离,实现银与汞的彻底剥离。¨|.微°?趣μ[小$]2说? -?已]发¢?布?°最¤e?新`+~章{!节,*`

阿吉拉尔往反应釜里倒入墨西哥低汞银矿粉,玛雅祭司后裔的手腕稳定得像天平:“按比例加入硫磺粉,与手稿记载的‘一两银配一钱硫’分毫不差。”硫磺粉落入矿粉的瞬间,升起淡蓝色的烟雾——这是硫化银与游离汞反应的信号,生成的硫化汞沉淀在釜底,呈暗红色的朱砂状。

改良后的设备核心是三层嵌套的离心罐。最外层通入142.1c的蒸汽(对应银河中心频率的温度),中层的银矿浆在离心力作用下分层:含汞量高的杂质被甩向罐壁,纯银则聚集在中心的锥形槽里,通过细管流入冷却池。赵莽设计的双制刻度盘,能实时显示分离纯度:外圈二十进制标汞残留量,内圈十进制标银纯度。

“之前的设备最多到98%纯度。”负责记录的同盟工匠惊叹道。他手中的检测报告显示,第一批次提炼的银锭纯度已达99.99%,汞残留量仅为0.008%,低于《跨卷伏笔》要求的0.01%安全阈值。银锭表面泛着柔和的光泽,没有普通银器的灰暗,在阳光下像凝固的月光。

赵莽打开反应釜的观察窗,内部的螺旋叶片正按银币罗盘的“汞差-方位”规律转动。叶片的倾斜角度严格遵循《九章算术》的勾股定理,确保每一粒矿粉都经过三次分离:第一次去高汞杂质,第二次去硫化汞沉淀,第三次提纯纯银——这个过程完美复刻了水银镜迷宫的“三重校验”机制。

“后金密使就算拿到设备图纸,也调不出这个角度。”阿吉拉尔指着刻度盘上的临界值,“他们只懂加硫磺除汞,却不知道温度、角度、转速必须与银矿的汞含量匹配,就像在迷宫里只测汞含量不看角度一样。”

设备运行的第七天,首批符合“无汞标准”的银条开始铸造。模具上同时刻着中国的方孔和玛雅的太阳纹,冷却后的银条表面能清晰映出人的发丝——这种纯度的银,在欧洲只有王室才能偶尔得到,且因含汞往往几年后就发黑,而同盟的银条用硫磺除汞法处理,能保持百年如新。

赵莽将银条放入汞蒸气室做耐腐蚀性测试。七天后取出时,银条表面依旧光洁,而对比组的普通银条已蒙上灰黑色的汞膜。检测报告显示,改良设备提炼的银条,抗汞腐蚀能力是传统方法的三十倍,完全满足“银钞同盟”的流通需求。

“这才是《跨卷伏笔》真正的炼金术。”他在设备日志上写下结论,“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精确控制的分离技术;不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而是对化学规律的运用。玛雅人的水银镜与中国的硫磺除汞,本质上是同一种智慧的不同表达。”

阿吉拉尔用玛雅象形文字在设备外壳刻下铭文:“银自矿出,汞随硫去,非神之功,乃法之效。”当第一艘满载无汞银条的商船驶离阿卡普尔科港时,改良后的炼金设备正在同盟的各个银矿营地投产,烟囱里升起的不再是含汞的毒烟,而是提纯后的洁净蒸汽。

赵莽站在设备旁,看着银币罗盘与炼金设备的刻度盘同步转动。他知道,这种将迷宫原理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突破,不仅巩固了同盟的资源优势,更证明了一个真理:无论是玛雅人的镜面还是华夏的炼金术,最终都要回归到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这才是跨越文明的真正密码。

月光透过工坊的天窗,照在新铸的银条上,反射出的光芒与三年前在水银镜迷宫里见到的银河,同样清澈而明亮。

磁源之秘

西班牙王家工坊的青铜熔炉发出爆裂声时,佩德罗正用镊子夹起仿制的银币罗盘。木盘上的四枚银币在磁场中胡乱晃动,高汞与低汞银币的斥力差始终稳定在“0.1两±0.05”的波动范围,这个精度根本无法定位银矿坐标——比赵莽的原版罗盘差了整整三个数量级。

“又是玉玺的问题。”首席工匠摔碎手中的测磁仪,表盘上的指针还在疯狂转圈。三个月来,他们拆解了七枚从迷宫遗址回收的银币,复刻了双制刻度盘,甚至雇佣了佛罗伦萨最好的钟表匠调校铜轴,却始终无法突破“斥力差”的精度瓶颈。

工坊角落堆着数十张废弃的设计图,每张都用红墨水标注着失败原因:“磁场不稳定”“斥力差漂移”“无法锁定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