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而银钞同盟创造的跨文明协作模式,终将成为探索星辰大海的最佳船帆。
当新批学员在观测站开始新一轮金星观测时,他们的日志扉页都印着那组改变认知的偏差值:0.7角秒。这个微小的数字,像粒投入文明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不断扩大,从秘鲁银矿的观测站,到太平洋上的银帆,再到遥远的红色星球——人类与宇宙的对话,或许就始于这样次对异常数据的执着追问。
秘鲁太阳神庙的穹顶漏下的光柱,正好照亮黄金面具星图上的火星南半球。赵莽将金星偏差值的数据表覆盖其上时,案上的银币突然发出细碎的嗡鸣——0.7角秒的偏差点连成的网络,与面具上用赤金镶嵌的亮暗区域完全重合,那些代表“运河”的线条交汇处,十二颗微缩的银珠正对应着玛雅数字1到12,像串被星辰遗忘的钥匙。
“是《羽蛇密码》里的城邦编号!”玛雅祭司伊察的手指抚过数字“5”,这个符号在密码中代表“羽蛇神的诞生地”,此刻正落在火星运河的主枢纽位置。他从神庙的石匣中取出祖父传下的密码木简,上面刻着的十二座玛雅城邦,竟与火星上的节点形成完美的镜像,连城邦间的距离比例都分毫不差。
赵莽让学员用算筹验证比例关系。以火星赤道半径为基准,算出玛雅城邦的实际距离(200-500里)与火星运河节点间距(2000-5000千米)的比值为1:10,恰好等于地球与火星的平均距离(1亿千米)与玛雅历法“长计数周期”(1亿天)的简化比例。这种跨越行星的数字呼应,让最理性的欧洲学员都感到脊背发凉。
中国航海家李保发现更精妙的对应:偏差值网络中,数字“3”的节点(对应玛雅“贸易城邦”)恰好位于火星最大的亮区,而数字“9”的节点(对应“防御城邦”)则坐落在暗区边缘。《羽蛇密码》记载“亮区藏粟,暗区藏兵”,这与火星观测中“亮区可能为绿洲,暗区可能为要塞”的推测形成惊人的跨星球共鸣。
欧洲科学家安东尼奥将望远镜焦距调至最大,虽然无法看清火星表面的细节,却通过光谱分析确认:编号“7”的节点(对应玛雅“银矿城邦”)区域,存在强烈的金属反射信号,其频率与秘鲁银矿的反射光谱有0.3%的偏差——这正是银与火星土壤中金属元素的差异值,暗示那里可能存在外星文明的采矿点。
当赵莽按《九章算术》的“勾股弦”定理,计算火星运河的直角转弯角度时,发现所有夹角都是36度的整数倍(36°、72°、108°),这与玛雅历法中“金星周期584天”除以16的结果(36.5天)高度吻合。“不是巧合,是刻意设计的编码。”他在羊皮纸上画出三者的关系图,“玛雅数字、金星偏差、火星运河,共用同一套数学语言。”
最震撼的发现藏在数字“12”的节点。这个对应玛雅“终结城邦”的位置,在黄金面具星图上被特意留出空白,而金星偏差值在此处的记录是“0角秒”——与《羽蛇密码》中“第十二城隐于星尘”的描述完全一致。伊察说,祖父曾预言“当红色星球的第十二城显现,羽蛇神将重返人间”,此刻看来,这或许是对火星文明某个周期的隐喻。
学员们用银币信号模拟火星运河的通讯逻辑。以数字“1”为起点(对应玛雅“首都城邦”),按380赫兹(安全)、450赫兹(通行)、600赫兹(警戒)的频率传递信号,得到的响应模式与火星的射电观测数据存在12%的重合度。安东尼奥兴奋地指出:“这就像在破译另一个文明的旗语,只要找到频率与数字的对应密钥。”
赵莽让工匠按黄金面具的比例,打造了缩小版的火星运河模型。当他将代表玛雅城邦的微型银屋放在对应节点,整个模型竟自动形成水循环系统——高处的“3号城邦”水流向低处的“8号城邦”,途经的“5号枢纽”会自动分流,与《羽蛇密码》记载的玛雅水利系统运作方式完全相同。“他们在按自己的生存模式改造星球。”老陈喃喃自语,突然理解了“文明是宇宙的镜像”这句话的深意。
对偏差值的深入分析显示,0.7角秒的误差其实包含更细微的分级:数字“1-4”对应0.70角秒,“5-8”对应0.72角秒,“9-12”对应0.74角秒。这种分级用玛雅结绳的松紧表示,最松的结对应最小偏差,最紧的结对应最大偏差,与银潮导航中“松结-紧结”的误差标记逻辑如出一辙——不同星球的文明,在记录误差时竟想到了同一种方法。
黄金面具星图边缘的一行玛雅铭文,在紫外线照射下显现出来:“十二城的钥匙,藏在金星的影子里。”赵莽将金星东